根據教育部統計,110學年學生總數較109學年減少約4萬人,
百人以下的小學校比105學年多了152間。
未來16年,國小一年級新生人數將平均年減3,000人。
在少子化的今日臺灣,想打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一片森林越發不容易了。
回顧臺灣近十年來推動之重大教育政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九年一貫、一綱多本、多元入學、108課綱、學習素養。
孩子越少,我們希望孩子要具備的能力卻越來越多。
在制度之間流轉的學生們,他們的生命經歷是否被完整記錄下來了,
這些記錄下來的資料能夠告訴我們什麼事實。
每年教育部皆投入上億的科研預算,翻開近十年來的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政策與教育研究的關係,是政策源於研究?還是研究輔助政策?
政策推動基於理念,科學研究訴求證據,
當過於偏重一方時,就像一個僅靠單輪行走的車,無法走得太遠。
政策充滿理念且重視實證資料支持、
研究獲得學術聲譽且有了應用舞台,
臺灣教育就能夠走得穩且走得遠。
基於教育機會均等概念(輸入、過程及輸出),特別針對全國偏遠地區之國民中、小學,進行學校教育條件(資源)、學校教育投資、學生教育機會與學生學習成 果等相關資料的調查與整合,並且著手於區域差異的現況比較與需求分析,藉以有效地提供地方政府與教育部相關的資料分析,作為偏遠學校教育相關政策研擬與改進方案推動之參考,以有效促進偏遠地區教育資源的分配及教育機會與教育品質的提升。...More
臺灣學校職場上,近幾年發生很大的翻轉,教師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在教學與課程準備上。但是原來師範體系所注重的奉獻與付出的職業道德,卻悄悄地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究竟是一份工作或是志業的討論?教師的培育體系,在師資培育多元化政策之後,許多非師範教育體系所培育的教師,帶進許多不一樣的教育觀點,但是教師的教育職志卻有下降。因此,研究者認為應當進行大樣本的資料分析,以探討不同師資培育體系所培育之教師的教育職志的差異。...More
「高二學生在就讀綜合高中之前,是否已經充分瞭解學制相關資訊及就讀理由?」,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定義,綜合高中係以輔導學生選修適性課程之學校類型從而透過制度設計,以使每位學生得在高一進行性向試探,並於高二選擇適合自己性向的學程進行適性學習,進而提升學生進路多元的可能性與競爭力。然而就實務運作發展而論,似與初始政策目的存在部分落差。...More
臺灣的補習現象非常普遍。補習不僅凸顯了正規教育的問題、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已成為一重要而獨特的社會現象。過去研究多僅侷限於升學類的補習,關注補習的需求面、討論學生參與補習的因素、估算補習對課業或升學產生的影響效果等。但對補習的供給面向,包括補教機構的類別區分、以及補習班教師這個最關鍵的角色,我們的了解實在太少。...More
1965 | ||
1979 | ||
1980 | ||
1983 | ||
1984 | ||
1986 | ||
1987 | ||
1988 | ||
1989 | ||
1990 | ||
1990 | ||
1990 | ||
1991 | ||
1993 | ||
1995 | ||
1995 | ||
1995 | ||
1996 | ||
1996 | ||
1999 | ||
1999 | ||
2000 | ||
2001 | ||
2001 | ||
2001 | ||
2001 | ||
2002 | ||
2002 | ||
2003 | ||
2003 | ||
2003 | ||
2003 | ||
2004 | ||
2004 | ||
2006 | ||
2006 | ||
2007 | ||
2007 | ||
2007 | ||
2007 | ||
2007 | ||
2008 | ||
2008 | ||
2008 | ||
2009 | ||
2009 | ||
2009 | ||
2009 | ||
2009 | ||
2011 | ||
2011 | ||
2011 | ||
2012 | ||
2012 | ||
2014 | ||
2015 | ||
2016 | ||
More | 在SRDA搜尋「教育研究」 |
臺灣自2002年實施「大學多元入學」已逾20年,社會大眾想知道:入學機會是否有比聯考制度更公平?
而新上路的108課綱標榜「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然而,適性的學生是否就能揚才?
新制變革能否達成大學多元選才育才的理想?
教育研究者需要長期實證資料來回應這些問題。...<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All of Us Are Makers! 創客教育讓學生透過實作的過程,增強類化(Generalization)學習效果。
哈佛大學研究關注參與創客活動的個人和集體學習機會、品格建立和智力獲益狀況,得出的結論是「創客賦權(maker empowerment)是創客運動的最大收穫。」,賦予學習者塑造世界的能力。 ...<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這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負責,控制學習進度。在家先透過影片及自主學習,在學校課堂上,教師不使用傳統的授課方式,而是透過與學生互動討論,解決學生的問題。這個模式已被多篇實證研究證明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重要意義在於從「填鴨式單向教學模式」翻轉,把「學習發球權交回學生手中」。但是,在一個缺乏師資的偏鄉地區、或是一個無法負擔網路、IPAD的家庭,要如何在沒有設備、沒有老師的課堂間翻轉?...<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