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台灣青少年計畫」。如全名所示,本計畫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成長歷程如何受到家庭、學校與社區的交互影響,以致影響到個人在成長時的身心調適。為找出影響青少年形成不同成長經驗與成長模式的可能因素,在第一個時間點時,每個樣本均有來自三方面的觀察,包括樣本學生本身做問卷調查、對其國中導師做問卷調查、及對其家長做問卷調查。後續做追蹤時,則除了持續紀錄這些青少年樣本的成長軌跡之外,也偶爾訪問其家長。
本計畫以台北市、台北縣以及宜蘭縣國中學生為研究母體,在台北市抽取十六個學校、台北縣抽取十五個學校、宜蘭縣抽取九校。抽樣則含括兩個世代的青少年:2000年時的國一的學生及2000年時國三的學生;兩個世代的樣本在第一次被調查時,都來自同樣的抽樣學校。至2009年第一階段結束時,國一學生已經有九波資料,國三學生則有八波的資料。如今受訪學生皆邁入成年期階段,TYP2011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一波)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而進行第二階段成年期的研究(TYP2011追蹤調查,簡稱TYP2011)。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限制版】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資料使用版本說明】
【公共版】為保護受訪對象,降低個人身分識別風險,不提供校名、科系、學校/地區郵遞區號、國小畢業學校代碼、工作開放題和敏感題,以及大陸工作題組和自填問卷資料。
【限制版】分為限制版與限制版(僅限現場使用)兩種:限制性資料申請
1.限制版:提供校名、科系、學校/地區郵遞區號、國小畢業學校代碼(TYP2011),以及敏感題(如:性行為、性關係),和自填問卷當中非敏感題目(TYP2011)等變項。
2.限制版(僅限現場使用):提供自填問卷資料,但不提供學校名稱及代碼、國小畢業學校代碼(TYP2011),僅提供科系,並刪除原id、id1和id2變項,改以流水號表示受訪者識別碼(newid),故無法與公共版及限制版串連。另在工作部分刪除現職、工作史、與配偶的工作行職業文字變項。
調查方式若是混合模式,顯示順序為:面訪、電訪、網路、其他。詳細的調查方式說明請參見各資料集詳細頁面。
波次 \ 樣本別 | 國三學生 | 國三家長 | 國三老師 | 國一學生 | 國一家長 | 國一老師 | 成人合併樣本1323 |
---|---|---|---|---|---|---|---|
Wave1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11 |
Wave2 | 2000 | 2001 | 2001 | 2014 | |||
Wave3 | 2001 | 2002 | 2002 | 2002 | |||
Wave4 | 2003 | 2003 | 2002 | ||||
Wave5 | 2004 | 2003 | |||||
Wave6 | 2004 | 2004 | 2005 | 2005 | |||
Wave7 | 2006 | 2006 | 2006 | ||||
Wave8 | 2008 | 2007 | 2007 | ||||
Wave9 | 2009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