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公布2019年全球平均壽命,
其中臺灣男性平均壽命是77.7歲、女性則是84.2歲;
與全球平均壽命比較,臺灣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5歲及9.2歲。
除了追求延長壽命,現在更熱衷的是追求健康餘命。
「健康平均餘命」指的是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資料,2019年臺灣人全體的健康平均餘命是72.39歲、
男性是70.05歲、女性是74.84歲。
跟該年平均壽命80.9年相比,全體人口的健康平均餘命少了8.51年,
男性少了7.65年,女性少了9.36年。
在死亡之前,我們會忍受病痛多久?
在平均壽命不斷創新高的情況下,要如何保持健康的活著,
不只是個人層面的生活感受問題,也代表讓國家和社會能夠減少付出更多醫療和照顧成本。
健康醫療實證研究涵蓋人的整個生命週期,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父母或照顧者、成年人、老年人、女性、男性相關的數據資料,都在健康醫療領域佔有其重要性。
數據,能讓我們充分累積對健康狀況、健康行為、
甚至是社會系統的觀察,進而找出解決的方法。
健康狀況 — 傳染病、心臟病、心理健康、肥胖、癌症…等疾病預防研究;
健康行為 — 吸菸、吸毒、酗酒、健康傳播、睡眠、食品安全、營養飲食;
社會系統 — 健康保險、衛生政策、醫院、學校、職場、運輸工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
影響健康的社會性因素,涉及經濟、教育、醫療保健、鄰里、
建築環境、社區等各重要面向的質量問題。
探討步行環境因素對居民的步行意願與健康狀態之影響,以嘉義市為研究基地進行實地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距離商店與公共設施越近、道路連結狀況、鄰里步道狀況良好、社區周遭景觀佳、死巷少,都會增加民眾之步行頻率或時間。步行頻率越高或時間越長者,對生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此外,步行環境因素與生心理健康間具顯著相關性。研究結果期望能作為日後都市規劃政策、公共衛生在推動健康社區時之 參考依據,並減少對醫療政策經費投入,減輕社會大眾之負擔。...More
呼應世界各國醫療照護品質發展趨勢,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重視病人參與之權利,並參照英國的病人就醫經驗調查,由癌症病人觀點出發,藉由調查臺灣癌症病人親身經驗,了解全國癌症病人對癌症照護品質的感受及看法,以做為各癌症照護機構品質提昇之依據,以及未來評估癌症醫療政策或改進措施成效之參考。...More
藥品費用的支出,一直是醫療服務過程中的重大項目,民眾藥品使用太過浮濫,也對全民健康保險的財務狀況形成了非常沈重的負擔。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較全面性的健康調查,以評估一般民眾對藥物與醫療照顧之使用的現況,以及為因應不同之疾病,所採用不同之醫療和用藥方式,以並且希望提供瞭解各種個人與社會因素,影響藥物使用情況的機會。經由瞭解民眾對疾病與用藥相關認知的描述,來檢視當前醫療藥品政策。這有助於醫療相關機構和健保政策制定單位,對當前民眾對求醫用藥行為的評估,以及研擬相關的改善方案和預估對民眾求醫用藥行為之衛生教育、人力、資源和相關的政策之需求。...More
研究蒐集一世代樣本之肥胖、吸菸、飲酒、睡眠發展及個人、家庭、同儕、社會因子等資料,並輔以其他資料進行分析,以(1)瞭解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發展狀況以及相關因素;(2)分析不同菸害防制法對兒童初次吸菸率時間趨勢;(3)分析影響兒童飲酒、青少年飲酒發展之相關因素與路徑;(4)分析兒童到青少年睡眠型態改變之影響因子,以及其可能後果。...More
1965 | ||
1979 | ||
1980 | ||
1983 | ||
1984 | ||
1986 | ||
1987 | ||
1989 | ||
1989 | ||
1989 | ||
1990 | ||
1990 | ||
1991 | ||
1993 | ||
1993 | ||
1995 | ||
1995 | ||
1996 | ||
1996 | ||
1998 | ||
1999 | ||
2000 | ||
2001 | ||
2001 | ||
2002 | ||
2002 | ||
2003 | ||
2003 | ||
2003 | ||
2004 | ||
2004 | ||
2005 | ||
2005 | ||
2006 | ||
2007 | ||
2008 | ||
2008 | ||
2009 | ||
2009 | ||
2009 | ||
2011 | ||
2011 | ||
2012 | ||
2012 | ||
2013 | ||
2015 | ||
2015 | ||
2015 | ||
2016 | ||
2016 | ||
2018 | ||
2022 | ||
More | 在SRDA搜尋「健康醫療」 |
國際公共衛生組織在衡量一個國家人口健康狀況上,一直將預期壽命和死亡率數據視為總體人口健康狀況的指標。
因為它們代表社會和物理環境因素、行為和遺傳風險因素、以及醫療保健水平和質量的累積影響。但事實上其他指標例如:嬰兒死亡率、生活質量、特定疾病的發病率、環境風險因素、門診和住院的使用率、經濟和地理因素影響醫療人員的可及性、醫療保險覆蓋率等其他因素也相當重要。...<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全世界有超過 10 億人肥胖——6.5 億成年人、3.4 億青少年和 3900 萬兒童。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世衛組織估計,到 2025 年,大約 1.67 億人將因超重或肥胖而變得不健康。肥胖者因 COVID-19 住院的可能性也高出三倍。肥胖,不侷限在健康醫療研究領域,要能有效預防肥胖影響健康,關鍵在於社會系統的動員程度 -- 創造更好的飲食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容易獲得且負擔得起的健康飲食;限制向兒童銷售高脂肪、高糖分和高鹽分的食品和飲料;城鎮為安全步行、騎自行車、運動場所騰出空間;學校需要幫助家庭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許多實證研究已經得出肥胖具有的社會性因素,我們需要研究數據來證明什麼樣的策略是有效的,並且透過研究的推進來發掘更好的方法。...<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經濟貧困帶來糧食不安全。研究發現,對於臺灣小學生來說,糧食不安全的情況可能造成糖尿病、遺傳性新陳代謝障礙、缺鐵性貧血、甚至是憂鬱症、精神障礙相關的疾病。
2001年Alaimo、Frongillo等學者的研究發現,6-11 歲的糧食不安全兒童,算術成績明顯較低,並且更有可能留級、有心理問題、難以與其他孩子相處 。由公共資助的營養午餐計畫,有機會能降低兒童曝露於糧食不安全的情況。...<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