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
探索議題下的資料
Data Science Is Changing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

發展臺灣的居住正義實證論述

根據主計總處109年家戶統計,普通住戶共有800.9萬戶,
住宅租用率為10.9%,推算有逾87萬戶為租戶,
再對照每戶平均人口數2.8人,推估租屋人口數有逾245萬人,
意味全臺約有1/8人口都有租賃需求。

依內政部營建署統計,截至111年第3季底住宅存量919萬戶,
其中屬111年建造完工並取得使用執照之住宅計8萬戶。

內政部透過住宅所有權登記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
針對單一所有權人住宅進行全國總歸戶統計,109年底的資料顯示,
自然人擁有4房以上者占擁屋自然人的1.46%(8.09萬人),
合計擁有44.14萬住宅,平均持有5.45宅;

法人擁有4房以上者占擁屋法人的11.96%(1.34萬法人),
合計擁有34.08萬住宅,占法人所擁有住宅46.34萬宅的73.55%,平均持有25.35宅。

擁有多房者所擁有住宅數占法人擁有住宅比例甚高,
囤房現象發生在法人的情況較為明顯,尤其是金融服務業及保險業。

臺灣房屋供給持續增加,但買不起只能租的現象卻沒有減少。

SRDA Collections


大型研究計畫

數據資料集

問卷變項

住宅

住宅實證研究是針對人們的居住狀況、購屋資金來源、居住條件、
稅制、城鄉建設、都市化、社會政策等面向的研究。
近來更加關注在人們對於居住環境與空間的需求,以及可負擔的住房價格等議題上。

居住權,是人權之一。

依照聯合國人居委員會對於居住權的定義為:
適足的獨處居室、適足的空間、
適足的安全、適足的照明和通風、
基本廚衛浴設備、和達到就業及基本社會公共設施的合適地點,
這一切均要在合理的費用之下


住宅,是不是一項商品?

全球化時代,投資者跨越國界將世界各地土地與住房 -- 商品化、私有化和金融化,
讓它們脫離了使用價值,變成「金融商品」。
高房價與居住正義的相關研究正方興未艾。

探索SRDA資料集

住宅市場資訊對購屋決策影響之研究:兼論購屋動機與購屋經驗之調節

住宅市場資訊對購屋決策影響之研究:兼論購屋動機與購屋經驗之調節
崑山科技大學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系 / 陳淑美

探討一般購屋決策的的資訊搜尋行為、專業知識、知覺風險對購買決策的影響,以及以欲購屋者的角度,分析個別住宅開發商的資訊揭露程度,購屋者的信任、品牌價值對於購屋意願的影響,擬自行設計問卷和調查計畫,蒐集一手資料進行相關研究課題的分析,以克服目前相關購屋者購屋決策資料不足的問題。...More

台灣封閉式社區之發展歷程與都市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台灣封閉式社區之發展歷程與都市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 / 陳建元

台中市敗壞的治安讓許多人於購屋時選擇強調「安全」的門禁社區,而且台中市透天型門禁社區蓬勃發展的期間恰巧於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加上學術界鮮少人對此類型房地產市場之需求面進行相關研究,引發本研究欲探討購買透天型門禁社區之消費者是否受到九二一大地震及治安問題之影響。...More

都市住宅之空屋移轉,住宅下濾及家戶遷徙現象

都市住宅之空屋移轉,住宅下濾及家戶遷徙現象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 / 陳彥仲

本研究以實證資料探討住宅空屋之形成、消失及其移轉現象,並引用馬可夫矩陣運算(Markov process)推論住宅空屋鏈長度。由空屋之移轉,可以用予觀察家戶選擇住宅型態之轉變、下濾現象,以及在都市空間區位上之遷移。研究結果顯示,首次購屋之家戶其空屋移轉速度大於已購屋之家戶的換屋移轉速度。而經實證推論,家戶經由換屋,確可以提升其住宅消費之福利水準。此外,從家戶之區位遷移,顯示實 證地區之家戶有遷往郊區,形成都市郊區化現象。...More

住宅轉銜與生活品質:中老年智障者及其老年父母

住宅轉銜與生活品質:中老年智障者及其老年父母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 周月清

探討中老年智障者及其同住老年父母(簡稱雙老家庭)照護需求、服務使用、老年遷移決策過程、住宅轉銜模式、遷移經驗與生活品質,並與台灣一般老人比較。研究結果有61.6%的老年父母選擇與智障子女在地老化,另外的38.4%:沒有智障子女自己在地老化、搬去與其他非障礙子女同住和安養院。邏輯式迴歸分析發現,針對選擇與智障子女在地老化的顯著相關因素包括:居住房舍是自己的、滿意目前的居住社區,但獲得較低程度的社會支持。...More

SRDA大型資料系列住宅

長期追蹤計畫跨國調查多年專題計畫政府資料

新興研究議題

房價收入比 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

房價收入比 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

在住宅文獻中,有人建議房價和收入應該具有長期均衡關係。因此買房負擔能力問題一直是許多國家關注的重要問題。房價收入比(PIR,Price to Income Ratio),指的是房價與家庭可支配所得之比值,當收入所得與市場房價的差異不大時,數字將會愈低;反之,當收入所得遠遠跟不上房價時,比值差異則愈大,世界銀行提出正常的比值約在1.8至5.5是合理區間,通常已開發國家的房價收入比越低。臺灣有一個不尋常的現象是,房價漲幅遠高於家庭收入,因此臺灣的住房體系一直處於負擔能力問題的壓力之下。根據實價登錄平台數據統計,2012年至2022年之間,台北市房價漲幅有29.9%(59萬元/坪-->76萬元/坪) 、新北市房價漲幅有60.1%(25萬元/坪-->41萬元/坪),而台南市更誇張,漲幅高達116.5%(11萬元/坪-->23萬元/坪);同期間,臺灣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成長18.65%(100年78.3萬元-->110年92.9萬元),根據Numbeo全球資料庫2023年的數據,臺灣的房價收入比約為20.1,等於一個家庭要不吃不喝約20年,才能買得起一間房。...<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房地產泡沫 Housing Supply and Housing Bubbles

房地產泡沫 Housing Supply and Housing Bubbles

臺灣房屋供應持續增加,但房價仍居高不下,房價泡沫是否會發生?2019年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房價與購買力(包括撫養率和房價收入比)等需求因素方面,撫養率與房價泡沫呈負相關,房價收入比對房價泡沫的影響顯著為正。撫養率越高,家庭買房的能力越低。另一方面,房價收入比對房價泡沫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高房價或低收入都會同時促成房價泡沫。再者,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對房價泡沫的影響顯著為負,表示消費者物價上漲或通貨膨脹會降低人們擁有房屋的需求。此外,稅收與房價泡沫呈顯著負相關,稅收政策可以抑制房價上漲...。...<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住宅去金融化 De-Financialization of Housing

住宅去金融化 De-Financialization of Housing

2018年,聯合國特別報告發布了一份關於住宅金融化的報告,要求各國政府、金融機構和地方當局對世界各地糟糕的住宅條件負責。認識到適足住宅權是一項普遍的人權。儘管聯合國報告在政策建議方面非常明確,但對於學術研究在重新思考城市住宅市場方面可以發揮的關鍵作用仍然相當模糊。可以確定哪些去金融化研究途徑?如何控制或阻止住宅不平等和負擔不起的房價?可以建立哪些重要的國家城市政治形式來提供可持續的城市生活形式?...<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引用資料

  • 範例引用資料
  • 第二筆
  • 第三條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115201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886-2-27871829
Email: srda@gate.sinica.edu.tw
Copyright © 2024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我知道」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