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
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7%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
達到14%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達到20%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
臺灣在1994年開始進入高齡社會,卻只花了24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
預計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表示每4~5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對臺灣社會來說,研究這項議題的重要性除了探討人口老化的背景與影響因素;
更急迫的是,當人口老化速度加快,
有關生產、消費、養老、居住、醫療等老年經濟安全制度的研究與對策。
我們是否準備好了?
聯合國宣布1999年為「國際老人年」,“人口老化”已經不只是個人議題,同時也是一個全球的社會議題。
研究必須涉及多面向需求,涉及生理、心理、家庭、關係網絡、就業、居住、交通、休閒等。
隨著研究觀點與數位科技的進展,高齡社會研究除了長期照護、經濟安全之外,強調活躍/活力老化、智慧/智能照護、在地老化、中老年就業/銀髮人力等研究面向,也迅速拓展。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紐加頓(B. Neugarten)主張「個體的生命如同一把逐漸開展的扇子,當活著越久,彼此間的差異就越大」。老年人由於收入、教育程度、經驗的不同,造成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老人絕非是一個同質性的團體。高齡教育確實能帶來社會效果,並且應該根據參與者程度開設多樣化課程。...More
「就地老化」(Aging in place)成為國際性的長期照護政策之目標。係指長期照護的提供應能幫助功能障礙的老人儘可能留在自己熟悉的家裡或社區中生活。此一目標係從「家是提供老人溫暖、安全的庇護所」的預設出發,但對老人而言,家的意義為何?又當老人需要機構式照護時,專家學者主張提供良好的照護品質之機構應是「像家」(homelike),而這「像家」的概念又是指什麼?...More
研究目的為(1)透過整合性研究,以2025年作為一個預擬的時間點,預測台灣未來面對高齡社會可能的種種問題與需求。研究議題包含(1)社會照顧與社會參與;(2)健康照顧;(3)經濟安全;(4)就業與人力資源;(5)老人住宅;(6)交通與溝通。...More
1984 | ||
1986 | ||
1987 | ||
1989 | ||
1989 | ||
1990 | ||
1993 | ||
1995 | ||
1996 | ||
1999 | ||
1999 | ||
2002 | ||
2003 | ||
2004 | ||
2004 | ||
2007 | ||
2007 | ||
2008 | ||
2009 | ||
2009 | ||
2014 | ||
2015 | ||
2022 | ||
More | 在SRDA搜尋「高齡社會」 |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年提出「活力老化」的觀念,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人工智慧可以下圍棋、人臉辨識,也可以應用在醫療照護領域。數據科學家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遺傳學知識,創造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人口高齡化的健康挑戰。...<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經濟戰略「促進老年就業」:讓老人有工作,重新有尊嚴的政策。再次投入職場,能夠帶給老年人與社會的實質效益為何。...<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