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向警察和監獄砸錢能讓我們更安全,那麼世界上可能已經沒有犯罪事件。
根據Numbeo全球資料庫在2024年公布的安全指數,
臺灣在全球333個國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阿布達比;
內政部警政署公布歷年刑事案件數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然而,臺灣民眾感覺社會安全了嗎?
在犯罪學研究中,人們對於社會治安的感受,
會依據自身經歷及獲取資訊而有主觀上的認定,
再加上社會及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科技日益快速更新,
使得犯罪型態更加變化莫測。
犯罪的原因始終是複雜且多因的,
許多犯罪學研究關注於警察和司法系統可以做什麼,
但是儘管執法能夠在減少犯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警政系統無法解決更深層的問題,
例如家庭暴力、社會衝突、或是經濟蕭條帶來的犯罪行為。
犯罪研究需要跨領域合作,
除了探討如何預防犯罪、如何加強社會安全之外,
透過從家庭、教育、傳播、經濟等研究面向切入,
能夠對犯罪研究提供更深層的分析。
臺灣的反毒政策轉向,更加重視心理輔導與社會復健,因此社工專業人力需求大增。然而既有藥癮處遇人力資源質量均不足,且物質濫用社會工作教育的瓶頸,社會工作者以及在校學生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準備與必要的訓練,足以服務物質濫用者。相關文獻均認為教育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有較大的信心與能力順利地服務藥癮者。...More
網路霸凌成為一種新興的霸凌形式,透過各種網路溝通科技工具,達成加害他人的目的,造成嚴重的心理及精神傷害。研究旨在檢視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的本質(包括發生原因、發生頻率、嚴重程度與模式等)與其相關影響因素,以增進教育及社工社政專業人員對台灣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及影響因子的瞭解與重視,並進而提供最適切與完整的預防及處遇方案。...More
社會學家Emile Durkheim曾經說過:犯罪是正常的,因為任何一個社會是不可能沒有犯罪的。我們皆處在一個充滿犯罪的社會,每天都有犯罪事件發生。然而,我們對大多數民眾對犯罪的看法瞭解有多少呢?研究試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瞭解犯罪受害恐懼。...More
針對國內目前因違反「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而接受緊急、短期或長期安置處遇之未滿18歲,且安置至少兩週以上之兒童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極大比例的受訪者曾經使用毒品、喝酒,其過去成長 經驗中也多有遭肢體暴力與性暴力傷害的經驗,而其自殘與自殺的比例也遠高於一般青少年。...More
1984 | ||
1990 | ||
1996 | ||
1999 | ||
2000 | ||
2002 | ||
2003 | ||
2006 | ||
2007 | ||
2009 | ||
2012 | ||
More | 在SRDA搜尋「犯罪研究」 |
年齡vs.犯罪曲線在青少年時期上升到頂峰,然後下降。
可能反映的是來自父母控制力的削弱、加上同儕影響在青少年時期達到頂峰,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和社區的控制力增加。...<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詐騙犯罪是21世紀之後最令人厭惡的一種新犯罪型態,技術發展使得金融交易能夠透過電子商務系統進行,反而助長詐騙集團透過信用卡系統、電信系統、網路等方式進行詐騙,也因此開始有研究者投入偵測詐騙的防治研究。...<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為了減少病毒的傳播,保持社交距離的結果讓人們密集接觸的機會減少,街上人少可能意味著街頭搶劫的目標減少、與他人保持距離可能使扒竊幾乎不可能發生,已有研究顯示,大流行期間住宅入室盜竊案有顯著減少。但是犯罪行為是否真有減少?或是轉換了型態?...<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