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James Lovelock在1970年代提出「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
認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並用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蓋婭”作為命名。
在2000年之後,他發表的著作「蓋婭的復仇」(The Revengeof Gaia)、
「消失的蓋婭:最後的警告」(The Vanishing Face of Gaia: A FinalWarning),
呼籲氣候變遷將對人類造成巨大影響。
他的觀點在當時不受重視,但隨著時間更迭逐漸獲得驗證,也為後進研究者帶來啟發。
環境與氣候變遷現今已是全球最重要議題之一,而人類活動則是造成變遷的主因。
想像2060年的臺灣,將會是沒有冬天、缺水與高溫的情況,
我們該如何因應?是否有可能改變情況?
不斷破紀錄的高溫、暴雨、強颱、冬天消失,將會是40年後的臺灣氣候情況。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分析指出臺灣相較於全球,增溫趨勢更加明顯。
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更積極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
在這個前提下,社會科學研究關切議題例如:糧食安全、社區或家庭層面的資源獲取是否平等、大眾理解及接受度、經濟活動的改變等等,
需要收集社會性數據以進行實證分析,才能達成、甚至加速實現此目標。
本研究之目的,擬了解相關利害關係人之認知與觀點,導入科學專家之專業意見,並將利害關係人之意見納入決策過程中,將能有效弭平爭議、形成更好的水資源決策,並希望藉此計畫建構一鏈結科研與政策、整合科研專家與一般公民之方法模式,以建立「氣候變遷缺水衝擊與調適」利害關係人之風險認知調查與政策溝通工具。...More
本研究結合Garriga and Melé(2004)所提出的工具性、政治性、整合性與道德性等四大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及Richter(2011)與Scott(2008)等之體制理論,聚焦於環境責任,探討環保意識、體制團體與環境管理三者間之關係。目的欲瞭解企業環境經理人之在不同的環保意識下,是否產生不同的環境管理行為,而且該環境管理活動是否有效替公司創造競爭優勢;同時,奠基於體制理論,探討體制團體對台灣企業執行環境管理活動及行為的影響;更進一步審視環保意識與環境管理之關係是否會受到相關體制團體之影響。...More
由於快速的工業化與都市發展,經濟成長是以土地重新規劃與資源利用作為基礎,對於自然環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台灣民眾對於環境議題的警覺性已日趨提高,亦意識到環境問題所造成的生活環境品質惡化問題。本研究以坪林與蘇澳兩個鄉村社區之居民為研究對象,探究社區依附與環境行為之關連性。...More
台灣人口稠密、工商活動密集、加上住商混和之居住型態、傳統之民俗(拜拜)及烹調習慣,在在造成台灣民眾生活周遭之污染源之複雜度遠高於西方國家,而民眾暴露到多少污染物濃度,也取決於民眾的生活型態與活動特性,目前臺灣並無具代表性的相關資料。在全球增溫下,亟需建立依據代表性的民眾活動時間資料庫。空氣污染暴露之民眾活動時間型態調查,主要包括一系列有關民眾在何時、何種微環境、從事何種活動、以及是否暴露到與此活動有關之空氣污染物暴露源的資訊,如此可得到民眾接觸到不同污染源的頻率及時間長短。若配合大氣化學模式所得出之各微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及溫度資料,即可推估不同溫度下民眾接觸污染物的總暴露量,有助於評估空氣污染物對人體造成的影響。...More
土地使用規劃決策者應用災害危險度的評估資訊,與公眾取得風險評估資訊以提高公眾信賴,為土地使用規劃中非常重要的課題。本研究以南臺灣高屏溪流域為研究地 區(並與北臺灣新店溪流域比較),探討易致災環境地區揭露不同災害資訊程度與居民個人認知之關係。詢問居民在不同水土災害資訊揭露的程度下,對於不同保險政策之最高願付價格,藉由詢價方式下願付價格之推估,進而利用最小平方法推估居民之願付價格,以比較不同水土災害資訊揭露程度下,居民效用價值 之變動高低情形,藉此檢討不同的防災土地使用誘導政策。...More
1979 | ||
1983 | ||
1984 | ||
1990 | ||
2000 | ||
2001 | ||
2002 | ||
2003 | ||
2004 | ||
2006 | ||
2012 | ||
2013 | ||
More | 在SRDA搜尋「環境與氣候變遷」 |
過去研究氣候與社會相互作用的學者僅限於根據軼事證據進行理論化;現在,資料數據可用性輔助研究人員得以進行因果推論,將氣候事件與社會結果聯繫起來。尤其是溫度,對人類社會產生顯著影響。高溫會導致死亡,對胎兒和嬰兒產生持久影響;降低人類生產力的同時引發攻擊和暴力。高溫破壞農作物,增加電力需求,並可能引發國內和跨國界的人口流動。熱帶氣旋造成災害、資產受損並長期減少經濟產出。例如,溫度使美國的玉米產量降低了大約48%、自 1980 年以來的暖化現象伴隨非洲地區的衝突風險增加了 11%,而未來的全球暖化加劇可能會使全球經濟增長率趨近於 0。...<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探討權力與不平等問題的社會科學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全球供應鏈傾向透過製造或開採,將污染從富裕國家外包到較貧窮國家。如果從家庭的層次來分析,全球收入最高 10% 的家庭要對碳排放量的 36%負責,而收入最低的 50%的家庭僅對碳排放量的 15%負責。全球精英的平均年碳足跡大約是最低收入群體的 14 倍。...<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
社群媒體為公共議題開闢了新渠道,改變了如氣候變遷等議題的傳播方式,經由實證分析發現:社群媒體上使用的訊息來源與發文,使用了“固定科學”(settled science)框架,再加上“極化”(polarization)和“迴聲室”(echo chamber)效應,可能會影響大眾如何想像與理解氣候變遷議題。...<文章尚未上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