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為一項長達三年的縱貫性研究,著重發展高關懷青少年家長的親職教育介入方案,並評估此介入方案的成效,以預防青少年的成癮物質濫用行為及其他問題行為。本(第一)年以質化及量化的方法,評估台北縣某所高級中學國中部高關懷學生及其家長對親職教育的需求情況。
第一年 (九十一學年度) 中,質化研究方面,進行教師組(4位)、學校行政人員組(5位)和學生組(8位)的三場焦點團體訪談,並針對6位高關懷學生和7位高關懷學生家長進行個別 訪談收集相關資料;在量化研究方面,進行高關懷學生(61位)、家長(父親50位、母親47位)和教師(64位)對親職教育意見的問卷調查。
本研究綜合質化與量化資料的結果如下:
一、 高關懷青少年家長對親職教育的需求有其特殊性: 1.教師、學生及家長三方皆肯定學習親職教育的必要及需求性,期望的學習方式以靜態型式為主:受測學生、家長皆認為有需要學習親職教育的內容,並認為學習 方式以「看書、報、雜誌或相關書面資料」及「看電視、錄影帶」為主,學習時段以週末、假日較佳,教材呈現以錄影帶和實物展示較適宜。 2.家長與子女親職教育的學習需求意見異同互見:家長和學生雙方都認為需要學習的親職教育主題包括:「如何建立責任感」、「發展堅定的價值觀 」、「如何培養自信」、「如何適當的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與爸媽(子女)溝通」、及「如何瞭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等六項。學生方面認為除上述各項主題 外,尚應著重「如何建立責任感」、「如何拒絕同學、朋友的壓力」、「如何適當的表達自己」等主題。至於家長部分則認為還應關注「讓子女對藥物濫用有所認 識」、「加強家長樹立不濫用物質的角色楷模,作為子女的學習榜樣」、及「家長參與學校或社區的活動,分享教養子女的經驗」等內容。
二、家長與學校(教師)對於彼此間的角色期待有落差 家長對於教師角色和行為表現的期待與其所感受到的實際狀況有差距,教師也認為許多父母未盡教養責任而感到不解與憂心。
三、親子關係品質欠佳 高關懷青少年與父母親的親子關係多數呈現疏離與冷淡的現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集較少,親子間的溝通管道幾乎堵塞。 四、家長親職教育知能欠缺 高關懷青少年的父母對教養子女多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即使父母有意改善親子關係,卻不得其門而入;多數父母很關心孩子、怕孩子變壞,但是父母對孩子的瞭解不足,亦缺乏現代教養的觀念與方法。 五、高關懷青少年缺乏學習的動力 高關懷青少年的學習意願普遍不高,在學校的學業成就多為偏低,自我價值感也較弱,因而孩子們認為自己是學習不利的(不是讀書的料),長此以往,使得高關懷孩子產生低自我價值與低學習動機,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規劃高關懷學生家長親職教育的建議包括:(1)親職教育的規劃應兼顧家長和學生的需求;(2)加強父母親職教育知能,發揮家庭 功能;(3)設計適當課程,以提昇高關懷國中學生的自我效能;(4)強化學校與家長溝通的管道,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親職教育網絡。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包 括:(1)發展符合國情的本土化、階段性、全面性之家長預防子女偏差行為的研究工具;(2)親職教育研究資料宜採親子配對的設計,以便了解家長和子女間對 教育需求的共同性和差異性;(3)擴充高關懷青少年家長親職教育之研究,含括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職)和大專院校的實驗研究,發展不同階段的親職教 育內容。
提供單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
計畫主持人: | 李景美 |
研究主題: | 犯罪研究 教育研究 族群 傳播媒體 兒童與青少年 家庭研究 |
計畫委託單位: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計畫執行期間: | 2002年8月1日 ~ 2003年7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2003年1月8日 ~ 2003年3月31日 |
母體定義: | 台北縣一所高級中學國中部在學的國中生,曾出現藥物濫用、不良娛樂方式、性問題、逃避學校與違反校規、反抗權威、逃家、攻擊、偷竊與搶奪及內向性情緒等問題行為者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留卷自填問卷 |
樣本數: | 64 |
首次釋出日期: | 2005年8月1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2005年8月1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91059.pdf |
問卷: | E91059q_1a.pdf E91059q_1b.pdf E91059q_2.pdf E91059q_3.pdf |
報告書: | E91059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