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研究計畫的目標是從過去的案例研究以及生態理論架構了解個人在資訊與傳播的行為模 式,並用以預測大眾在重大災難時傳遞訊息的可能方式,這樣的研究結果不僅對於社會科學領域能夠提供重要貢獻,同時以社會行為學的層面對台灣災難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建言。本研究同時也找出在災難管理政策實行上,欲採用新興資訊傳播科技上所面臨的數位落差問題,研究結果也將針對此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具體而言,本計劃預期達成下列四項子目標:
第一,建立一個巨觀生 態式的架構,可以準確根據個人因素如過去的災害預防與應變經驗、結構因素如個人社會網絡結構、環境因素如所在地理區域、災難類型以及科技使用因素如社群媒體、手機通訊應用軟體,預測個人在非災難時期與災難時期的資訊傳播行為。
第二,對於個人如何使用社群媒體以及其他科技,建立與維持社會網絡關係及其效應,加深理論上的解釋,以期瞭解在災難發生時,如何透過最佳的資訊傳播以及社會影響路徑傳遞重要災難訊息。
第三,解釋個人如何透過參與自發性集體行動,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建立個人長期的災難復原與適應能力。
第四,了解自發性的災難應變團 體如何在各次災難之間維持其團體的存續能力,以便建立團體長期的災難復原與適應能力。
提供單位: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
計畫主持人: | 賴至慧 |
研究主題: | 環境與氣候變遷 族群 傳播媒體 |
計畫委託單位: | 科技部 |
計畫執行期間: | 2016年10月1日 ~ 2019年9月30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2017年9月1日 ~ 2017年12月17日 |
母體定義: | 全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網路調查 |
樣本數: | 1061 |
首次釋出日期: | 2025年2月25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2025年2月25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10534.pdf |
問卷: | E10534_q1.pdfWave 1 survey E10534_q2.pdfWave 2 survey |
報告書: | E10534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EXCEL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