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因應網路世代快速變動的趨勢所衍伸出的新型態網路使用與傳播行為,本計畫從2023年10月開始收集網路足跡數據,結合線上問卷調查,探討網路訊息對人們的影響。各種研究資料都有其侷限性。例如單純以網路大數據資料(例如Facebook、Youtube使用者的發文)進行分析的研究,因缺乏相對完整或「正確的」個別使用者的特質資料(例如性別、年齡或政黨傾向),常常只能進行整體描繪分析(部分甚至需要透過其他資料做推估)或預測,較難進行深度的分析或因果推論。而線上問卷調查可能存在一些自我報告(self-report)的偏誤,也缺乏社會情境與脈絡的資料。結合多元資料成為當今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
本研究招募對象之條件,包括(1)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年滿18歲;(2)具有Google帳號,每天「休閒」上網至少1小時、且每天都會使用臉書;(3)能夠全程參與為期三個月的研究。招募說明會完畢後,共有319位民眾提交報名表。計畫小組依上述條件篩選、並提供News Moment新聞閱讀App發放給報名者測試且確認符合資料蒐集之條件後,審查通過244位參與者。
針對具有資格參與TCS計畫2023年網路數位足跡資料蒐集研究的244位參與者發放問卷,共計發放1波基本資訊問卷、3波正式問卷讓參與者填答,共有212位合格參與者、合計填答199份完整且有效之問卷。資料蒐集期間於2023年11月1日起至2024年1月31日止。資料蒐集過程包括邀請參與者於手機或行動裝置上安裝News Moment新聞瀏覽App系統並儘可能定期觀看新聞、填答問卷、提供Google Chrome瀏覽器的瀏覽記錄、YouTube網站的觀看、搜尋與訂閱記錄、臉書Facebook的瀏覽、訂閱、回應或留言等數位資訊。
提供單位: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計畫主持人: | 張卿卿 |
研究主題: | 傳播媒體 政治 |
計畫委託單位: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計畫執行期間: | 2022年1月1日 ~ 2025年12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2023年11月1日 ~ 2024年1月31日 |
母體定義: | (1)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年滿18歲;(2)具有Google帳號,每天「休閒」上網至少1小時、且每天都會使用臉書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網路調查, 其他,請說明 |
樣本數: | 796 |
首次釋出日期: | 2025年2月14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2025年2月14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D00261_4.pdf D00261_4_1.pdf資料釋出說明 |
問卷: | D00261_4_q.pdf |
報告書: |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STATA, EXCEL, R, CSV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
2023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三期第二次(2023):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網路數位足跡調查2022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三期第一次(2022):傳播與公民社會-公民與政治傳播:網路數位足跡調查2022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三期第一次(2022)網路調查Panel(共二波):傳播與公民社會:公民與政治傳播2022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三期第一次(2022):傳播與公民社會:公民與政治傳播2021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五次(2021)第二波網調:社交展演2021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五次(2021)第一波網調:網路癮誘與脫序行為2021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五次(2021):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2020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四次(2020):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2019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三次(2019):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 II2018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二次(2018):媒介使用與社會互動2017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一次(2017):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 I2016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一期第五次(2016):風險與災害傳播2014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一期第四次(2015):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2014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一期第三次(2014):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2013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一期第二次(2013):網路使用行為2012
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一期第一次(2012):主題素養與傳播電話調查
面訪調查
網路調查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