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針對數位電視所進行的研究,絕大多數聚焦在滿意度、政策與產業策略的探討,然而,數位電視平台出現至今,對閱聽眾在原先類比電視的收視,甚 至不同電視平台間的收視選擇究竟產生什麼影響,卻付之闕如。本研究主要針對數位與類比電視共存的媒介現況,探討數位與類比電視之間,對閱聽眾究竟產生「取 代效果」(displacement effects)或「互補」關係,以及不同數位電視平台間「競爭」,是否會在閱聽眾的收視選擇上出現「轉換平台」的「取代」效應進行研究,並據此深入分析 數位匯流下,透過不同技術而使得電視平台出現略有差異的「新興媒介」服務,究竟閱聽眾在採用、轉換的考量為何?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包括: 一、訂閱收看數位電視(數位無線電視、數位有線電視、IPTV:中華電信MOD)的用戶,在採用的考量原因、最重視的功能、最常使用的服務,以及用戶使用 行為究竟如何? 二、探討「數位與類比電視之間」以及「數位電視平台之間」,對閱聽眾究竟產生「取代效果」或「互補」關係? 三、「產生時間取代vs.未產生時間取代」的用戶,在數位電視平台的「訂閱收視原因」、「資訊、娛樂滿足」、「最常使用的服務」、「主要考量功能」上,是 否有所差異? 四、類比與數位電視之間,以及不同數位電視平台間的「競爭」,是否會在閱聽眾的收視選擇上出現「轉換平台」的「取代」效應?轉換考量為何? 五、數位電視平台「產生時間取代vs.未產生時間取代」、「採用者vs.非採用者」、「潛在採用者vs.不考慮採用者」在創新特質、人口變項、大眾媒介使 用行為的差異及相關性為何?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電話訪問調查法與焦點團體座談法,電話調查時間是2007 年4、5 月。本研究問卷分為「隨機抽樣版」、「數位無線電視版」、「數位有線電視版」、「中華電信MOD 版」四套版本。其中,「隨機版」完成1,218 個有效樣本。「數位無線版」完成616 個有效樣本。「數位有線版」成功受訪電話數為628 個。至於「中華電信MOD 版」成功受訪電話數為612 個。三個數位平台的樣本是由業者的訂戶中抽問。 研究結果發現,數位電視平台用戶中,有將近六成表示,家中擁有數位電視平台後,看電視的時間與過去相較,仍維持不變。其中,數位有線電視用戶有將近五成 四、MOD 用戶近六成八、數位無線電視用戶更有近七成都表示,看電視的時間不因為家中有了數位電視而有所增加,證實「相對常數原則」(principle of relative constancy)的媒介競爭理論,以及「取代效果」所強調的「媒介時間量」,當有新媒介出現時,會減少個人原先配置在舊媒介上的時間(數位電視為 「新」技術提供不同於類比電視(舊)的服務),換言之,數位電視用戶收看數位電視的行為,的確對原先類比電視的收視產生了「時間取代」效果。至於,類比與 數位電視之間,以及不同數位電視平台間的「競爭」,是否會在閱聽眾的收視選擇上出現「轉換平台」的「取代」效應,本研究卻發現,類比電視用戶中有九成以上 表示,未來半年內根本不考慮收看任何數位電視節目,而即便是數位電視用戶,也有超過九成二以上的數位用戶,未來半年內都不會考慮「轉換」到其他數位電視平 台。由於國內目前數位電視的普及率低於8 %,仍屬新科技採用,本研究同時根據「創新傳佈」理論提出研究假設,均獲得支持。
提供單位: |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
計畫主持人: | 劉幼琍 |
研究主題: | 經濟活動 傳播媒體 |
計畫委託單位: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計畫執行期間: | 2006年8月1日 ~ 2007年7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2007年4月27日 ~ 2007年5月24日 |
母體定義: | 隨機版:全台15歲以上國民 數位線版:全台15歲以上國民,且家中擁有大電視機可收視數位線電視,或另外購買數位線機上盒之用戶 數位有線版:全台15歲以上,且家中有訂閱數位有線電視之用戶 MOD版:全台15歲以上,且家中訂閱中華電信MOD之訂戶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電話訪問 |
樣本數: | 1218 |
首次釋出日期: | 2011年8月1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2011年8月1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95031.pdf |
問卷: | E95031q_1.pdf E95031q_2.pdf E95031q_3.pdf E95031q_4.pdf |
報告書: | E95031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