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儒家社會對「尊師」賦予極高價值,尊師不但是重要的倫理,也是學生應遵守的義務。然而,當代社會中,尊師價值面臨不少批評,被認為是一種威權象徵,不值得倡導。到底尊師是好是壞?要延續或廢除?當代學者與民眾對尊師有正反兩極反應,顯示此議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先前,研究者建構一套尊師概念架構,指出尊師包括「敬師」與「畏師」雙重內涵,敬師對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發揮正面功能,而畏師較易產生負面作用。本年度研究係延續前期研究成果,對尊師的雙元因素結構進行再驗,並探討尊師雙因素與其他相關構念(含權力距離、權威主義、遵從權威、平權開放、角色義務)的區別與關聯,更收集第二波的效標變項,以探究尊師雙因素對心理適應、師生互動與關係、學習結果等關鍵變項的預測效度。
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再次支持尊師量表的雙因素結構—敬師與畏師,也顯示雙因素與既有的權威相關變項(權力距離、權威主義、遵從權威)彼此可區辨,且與學生角色義務有顯著相關(特別是敬師)。此外,不論敬師或畏師,都與現代性的平權開放沒有明顯衝突,顯示尊師可與現代性價值共存。尊師雙因素的預測效度顯示:敬師對主觀幸福感有些許正面效果,也與認知彈性有正向的關聯,畏師才對幸福感與認知彈性有負向效果;敬師多與正向或中性的互動行為(如:恭敬謹慎)有關,而畏師多與負向或非適應性的行為(如:行為失常)有關;敬師對師生關係有正面效果,而畏師則可能不利師生關係;最後,敬師對學習投入和學習滿意都有正面效果,但畏師沒有任何顯著的關係。不同於以往,本研究特別加入心理適應的變項,發現尊師對幸福感與認知彈性都有些效果。值得留意的,敬師不但不妨礙認知彈性,更與平權開放的價值沒有衝突。
整體來說,敬師主要發揮具有適應性的正面作用,而畏師大多產生負面效果。因此,本研究不但解決不同觀點對尊師之爭議,也能提供社會洞見與回應。隨著社會變遷,也有學者提出以「尊重」取代「尊敬」之主張,而尊重似乎成為「新」的尊師倫理。未來將進一步考量時代脈絡,探討新舊尊師之內涵,及其對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之影響,找到適合這個世代或下個世代之師生互動原則(倫理)。
提供單位: |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
計畫主持人: | 簡晉龍 |
研究主題: | 教育研究 量表 |
計畫委託單位: | 科技部 |
計畫執行期間: | 2020年8月1日 ~ 2020年12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2020年3月1日 ~ 2021年12月31日 |
母體定義: | 台灣中學(國高中)與大學生(含研究生)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郵寄自填問卷, 留卷自填問卷 |
樣本數: | 474 |
首次釋出日期: | 2024年11月28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2024年11月28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10844.pdf |
問卷: | E10844q1.pdf第一階段中學生問卷 E10844q2.pdf第二階段中學生問卷 E10844q3.pdf第一階段大學生問卷 E10844q4.pdf第二階段大學生問卷 |
報告書: | E10844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