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年8月2日
最後更新:2024年7月29日 14:46
點擊次數:139
美國前總統川普上個月(7/13)於賓州造勢遭槍擊受傷後,多家媒體報導一名藍衣金髮男為槍手的新聞畫面,然而,根據美國聯邦調局警方的資訊,槍手事發當下已遭警方擊斃,網傳照片是來自一名X平台的使用者的惡作劇。
新聞媒體相信惡搞的發文,造成錯誤資訊的流傳外,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更可能出現偽造的文字和圖像,甚至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製作的AI影片。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6月份報導,駭客在烏克蘭新聞網站,發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告訴士兵放下武器、放棄對俄羅斯的戰事」的影片。雖然影片被指出造假後遭到社群平台下架,但俄羅斯的社群媒體卻不斷播放。
社群媒體已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每天面對各式各樣的資訊,我們有能力能分辨真假嗎?根據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CS)「第二期第五次: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2021)的調查資料,有53.2%的民眾認為假新聞「普遍」或「非常普遍」。
然而,面對假新聞時,有超過半數民眾選擇「依自己的知識、經驗等判斷(68.40%)」、「不會輕易相信,保持觀望(66.90%)」;相較之下,較少人選擇「事實查核機制(18.8%)」進行確認;至於遇到假新聞的處理及因應措施,民眾主要選擇的作法為「不會再看到該新聞(34.8%)」、「提醒親友該則新聞為假新聞(35.7%)」,而選擇「在留言區舉發該則新聞為假新聞(8.6%)」和「聯絡發布假新聞的人,請他們刪除該新聞(5.3%)」的人均不到一成。
另一方面,AI對新聞媒體並非只帶來負面影響。德國之聲國際事務部主任容佩爾特表示,目前偵測假訊息主要以人工為主,但德國之聲已開始加入AI協助,同時針對不同語言的消息進行監控,加快資訊釐清的速度。假新聞當前,除了媒體有責任解決和處理假新聞的問題,民眾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也成為科技世代的重要的一環。
參考訊息
Mor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