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學校有不同的行為模式與價值信念,因而有不同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對於學校教師行為具有長期的影響,因此眾多研究顯示學校文化是影響教師效能、教 師組織承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台灣過去學校文化的研究,多以客位研究 --驗證西方理論為基礎,雖獲得許多研究支持,但是卻缺乏本土社會文化底蘊的設想。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有65%-70%民眾的宗教信仰 是民間信仰(包含佛教與道教);受到民間信仰影響,台灣民眾有很深刻的積功德、修善行、善惡報應等價值信念與行為模式。因此,積德修行可以說是本土社會文 化中潛存的價值信念與行為模式,亦即積德修行文化可能是社會文化底蘊中的文化之一。學校是一小型的社會,學校也可能有積德修行的文化,學校也是非營利組 織,學校教育也經常展現善心、行善、耐心、助童、道德、積德;因此,學校非常可能存在積德修行文化。近年,天主教世界中的泰瑞莎修女(Mother Teresa),在印度建立「垂死者之家」(Home for the Dying)服務窮人、慈濟功德會的證嚴上人在台灣建立慈濟大學、慈濟小學,以行善與大愛的精神與價值信念,建構助人的組織與學校,而使得教師(或義工) 在此類型學校(或組織)中,願意犧牲奉獻,展現效能與組織承諾。因此,以行善、慈善、慈悲、利他助人為理念的學校文化,對於公立學校或特殊學校這樣需要更 多愛心與耐心的非營利組織,具有深刻的意義。台灣過去已有研究者以質性研究關注慈善性教師組織文化的議題;研究結果發現行善大愛故事、教室被隱喻為福田、 發願助人、慈悲喜捨、惜福造福、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等組織文化的意含。這樣的結果符應了許多民間善書、儒學、佛學中所提到的積功德、修善行的文化意涵。本研究因而以此為研究核心,期望建構新的學校文化構念--積德修行學校文化,以做為後續學校文化研究之基礎研究。為了檢驗積德修行學校文化在學校的情況,本研究之做法如下:第一階段運用學校文化的研究成果,發展初步學校文化的量表與問題(item)(包含科層文化、支持文化、創新文化、學習型文化)。第二階 段透過教師組織文化的質性研究成果及訪問調查蒐集佛教小學、特殊學校或公立小學學校教師所知覺的積德修行文化的情況,初步編製積德修行文化的問題 (item)。第三階段將前述初步編製完成的科層文化、支持文化、創新文化、學習型文化與積德修行文化的問題(item)進行專家內容效度檢查。第四階段 進行量表調查,以LISREL統計軟體進行科層文化、支持文化、創新文化、學習型文化與積德修行文化之區別效度(discriminating validity)與輻合效度 (convergent validity)檢驗,以了解科層文化、支持文化、創新文化、學習型文化與積德修行文化,是否均可成為獨立的因子。若是研究結果發現積德修行文化與其餘 各項學校文化內涵具有區別效度,則本研究將可初步建構一個學校文化--積德修行文化層面,開展學校文化研究之學術意涵。此外,本研究也希望檢驗所發展的學 校文化量表之適用性,因此引用「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式」為理論基礎,可檢證學校文化與組織承諾的預測關係,以「自我價值論」為理論基礎,可檢驗學校文化與 教師效能的預測關係。若是研究結果能得到積德修行學校文化對於組織承諾、教師效能具有預測力,或是預測力高於其他學校文化(包含科層文化、支持文化、創新 文化、學習型文化),則表示本研究所建構的積德修行學校文化量表之構念將會是具有「本土性學術價值」的基礎研究。
提供單位: |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
計畫主持人: | 鄭燿男 |
研究主題: | 教育研究 族群 社會福利 量表 |
計畫委託單位: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計畫執行期間: | 2009年8月1日 ~ 2010年7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2010年9月15日 ~ 2010年10月15日 |
母體定義: | 台灣公立小學、特殊學校、佛教小學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郵寄自填問卷 |
樣本數: | 1318 |
首次釋出日期: | 2013年7月12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2013年7月12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98051.pdf |
問卷: | E98051q.pdf |
報告書: | E98051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