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者角色扮演失敗至違規者扮演的歷程與少年犯罪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from Failure of Learner's Role to Take the Role of the 'Rule-violator' and Delinquent Behaviors


資料摘要

本研究計劃根據差異社會控制理論,欲探討當一位國中生從無法扮演好「學習者」至違規者的扮演歷程,如何影響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本計劃認為國中生心理發展的任務是追求自主,一旦他不認同「學習者」的扮演,必然失去同儕、老師及家長的稱許,回過頭來,必然影響其自我意像,而維持正向的自我意像是重要的,因為它代表著個人的能力及效能的整體評價。失去外在他人的肯定與贊同,必會降低自尊的評價。處在此種狀態的青少年會先疏遠傳統的角色規範,相信自我的價值感可藉由從事其它替代的行為來增強,此時若有犯罪同儕的影響,將會把他推向扮演「違規者」的角色,進而產生犯罪行為。因此本計劃將由社會狀況、角色認同、角色扮演、過去的少年犯罪行為及犯罪同儕等變項的測量,以許文耀(1999)認定的兩組會產生非行行為的高危險群學生:低成就學生及認輔學生為樣本,了解上述歷程與犯罪行為間的關係。本研究結果由各調查變項在各組間的平均值、標準差及F值比較結果,發現低成就組與認輔組學生非行行為顯著地比一般組學生來得多。結果顯示在學校角色的參與感方面,認輔學生顯著地比一般組及低成就組的學生,不重視在困難的學科上要有好的表現或是追求較高的學業成績。在非行上,低成就組與認輔組都顯著地比一般組來的高,顯示出若無法扮演好『學習者』的角色,如果有機會參與非行行為時,成為犯罪少年的可能性便會提高。

關鍵字

少年犯罪   犯罪同儕   角色扮演   角色認同   社會狀況   社會控制理論   社會解構理論   差異社會控制理論   差異關聯性理論   標籤理論  

資料說明

提供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
計畫主持人:許文耀
研究主題:犯罪研究
教育研究
兒童與青少年
家庭研究
計畫委託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計畫執行期間:1999年8月1日 ~ 2000年7月31日
調查執行期間:2000年1月1日 ~ 2000年8月31日
母體定義:國中在學學生
調查類型:抽查
調查方式:面對面訪問
樣本數:115

資料版本

首次釋出日期:2002年12月26日
最新釋出日期:2002年12月26日
資料用途別: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取得方式: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SRDA資料整理方式: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資料相關文件

資料使用說明:E89050.pdf
問卷:E89050q.pdf
報告書:E89050r.pdf
過錄編碼簿:
資料檔格式:SPSS

引用資料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

  • 許文耀(2002)。從學習者角色扮演失敗至違規者扮演的歷程與少年犯罪的關係(E89050)【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doi.org/10.6141/TW-SRDA-E89050-1
  • Wen-yau Hsu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from Failure of Learner's Role to Take the Role of the 'Rule-violator' and Delinquent Behaviors (E89050) [data file]. Available from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Academia Sinica. https://doi.org/10.6141/TW-SRDA-E89050-1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115201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886-2-27871829
Email: srda@gate.sinica.edu.tw
Copyright © 2024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我知道」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