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藉由第一年(民 86)與第二年(民 87)所發展出之「社區生活素質量表」,透過實證量研究(quantitative inquiry)的調查,以瞭解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的現況;藉由驗證性的因素分析法(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驗證第一年透過試探性的因素分析法(exploratoryfactor analysis)與第二年透過驗證因素分析所獲得之構成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的潛在因素;藉由逐步迴歸分析(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方法,確定影響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的有關變項及其彼此之間相互的關係,並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從事感 覺與肢體障礙者相關的教學研究,以及改善障礙者生活素質政策時之依據與參考。本研究該年度的對象主要為270 位由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及台北市與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在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底所提供之障礙人口資料中,居住在台灣地區,年齡介於 16 至 30 足歲,並顉有障礙手冊之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其涵蓋的障礙類別主要係以視覺、聽覺以及肢體障礙青年而言。本研究法主要以「生活素質生態指標」之「量」的研 究法為核心。本研究所採用之個別訪談調查工具為自編之「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生活素質調查量表」。研究調查於87 年 10 月中旬至 88 年 3 月上旬於全省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分別實施。所有蒐集資料訪談回收後隨即進行統計分析工作。就整體之社區生活素質現況而言,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之社區生 活素質之平均得分為 2.98 (最佳為 4 分,最差為 1 分)。顯示感覺與肢體障礙者對於其社區生活素質之認同與接受狀況界於一般尚可之狀況;亦即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對於其社區生活素質量表上的所有敘述,多數以 上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其中以社區生活素質之「行動獨立」分數最高為 3.22,「休閒娛樂」為最低為 2.53。比較前年與今年之研究結果而言,感覺與肢體障礙與心智障礙者對於整體之社區生活素質現況,大致相同。其主要之差異在於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之行動 獨立、金錢使用、居住主觀感受,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均高於心智障礙者之狀況。就構成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的潛在構念而言,經數次驗證性因素分析之 非加權最小平方數法的使用,以及參考多種不同的檢驗適合度量數。原來的初步性因素模式僅做了七個誤差值彼此相關的些微調整。其中RMSEA 的值為.049,低於.05 並且其 90% 信賴區間的值為 0.02 至 0.06,顯示該修正後的因素模式可以被接受。經驗證之七個共同因素的社區生活素質分別為「獨立行動能力」、「經濟融合」、「居住環境 -主觀感受」、「居住環境 -客觀條件」、「休閒娛樂」、「社區參與暨社交關係」、以及「家庭支持」。此研究結果與第二年之以心智障礙者為研究對象之研究驗證結果相同。 就社區生活素質相關因素逐步迴歸分析而言,本研究發現,除了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的「年齡」、「教育程度」、「居住方式」、「障礙類別」四項對於社區生活素 質的層面均無任何統計上顯著的相關外,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的「居住地區」、「父母社經地位」、「性別」、「婚姻狀況」、「障礙等級」、以及「就業狀況」 等,對於感覺與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各有不同層面的相關。其相關結果歷年來(民86、87、88)均略為有所異同。最後,本研究並就教育訓練與生活實 務發展觀點、社會福利與社區發展觀點、以及後續與未來研究的觀點等提出十二項有關的建議。
提供單位: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計畫主持人: | 林宏熾 |
研究主題: | 經濟活動 環境與氣候變遷 教育研究 族群 健康醫療 家庭研究 勞工就業 政治 社會福利 休閒旅遊 量表 |
計畫委託單位: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計畫執行期間: | 1998年8月1日 ~ 1999年7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1998年10月1日 ~ 1999年3月31日 |
母體定義: | 台灣地區16-30歲(55.7.1-70.6.30出生)之身心障礙青年,而以感覺或肢體障礙為主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面對面訪問 |
樣本數: | 270 |
首次釋出日期: | 2000年2月25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2000年2月25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88007.pdf |
問卷: | E88007q.pdf |
報告書: | E88007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