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務部(民八十七)之統計資料顯示,女性犯罪少年人數急速增加(含兒童),人數由民國七十七年的631名,增加為八十六年的2,946名,十年間增幅達 3.67倍。為深入探討其成因,俾以研擬有效而適切之防治措施,本研究援引犯罪學界新近發展之青少年犯罪「整合理論」研究策略,嘗試整合一般性犯罪理論與 社會學習理論觀點,詮釋當前變遷社會中之少女犯罪行為。本少女犯罪行為整合理論模式認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核心概念-少女低度自我控制(low self-control)之衍生,在犯罪機會之提供下,極可能因此導致犯罪行為之發生,少女亦可能經由偏差行為同儕團體之接觸,而使犯罪行為更趨於惡 化。 本研究是以台灣地區目前在彰化少年輔育院及新竹少年監獄接受感化教育及徒刑執行之全部女性少年犯為抽樣對象,總共施測樣本為193名,並以自行設計之自陳 報告問卷對其進行施測。本研究之主要特色為從犯罪整合理論之觀點組 合一般性犯罪理論及社會學習理論對少女犯罪行為進行檢視。此外,本研究更進一步檢視這些重要外因變項對少女偏差與犯罪行為之直接與間接因果效應。統計技術 包括:百分比、相關分析、因素分析、複迴歸分析及因徑分析等。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性犯罪理論的解釋力R平方值為.154(15.4%),而社會學習理論的解釋力R平方值為.288(28.8%),明顯的社會學習理 論的解釋力較一般性犯罪理論為高。若將二理論之變項全部進行複迴歸分析,則以同儕的差別接觸對於少女偏差與犯罪行為具有正面的效果。在整體的解釋力方 面,R平方值達.392(39.2%)。再就變項各別的解釋力而言,在進入逐步迴歸分析之後以與同儕的差別接觸解釋力最強,其R平分方值 為.203(20.3%),其次則是冒險性,其R平方值增加了.091(9.1%)。綜上所述,可以得知社會學習理論比一般性犯罪理論對少女犯罪行為有更 強的解釋力,個別變項中又以與同儕的接觸提供了大部份的解釋量(20.3%)。 綜合言之,本研究發現女性少年犯罪之發生,具有其複雜之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因素,因此,其防治措施必須是全方位的,具體措施包括:加強蹺家少女、中 輟學生之追蹤、輔導、培養自我控制能力、強化法治觀念、加強職業訓練及輔導、推廣終身學習觀念及提倡正當休閒活動等。
提供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
計畫主持人: | 蔡德輝 |
研究主題: | 犯罪研究 教育研究 兒童與青少年 家庭研究 休閒旅遊 |
計畫委託單位: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計畫執行期間: | 1997年8月1日 ~ 1998年7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1998年2月1日 ~ 1998年3月1日 |
母體定義: | 台灣地區觸犯刑罰法令之女性少年犯,以民國八十五年為準,女性少年犯總數為3082人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留卷自填問卷 |
樣本數: | 137 |
首次釋出日期: | 1999年9月24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1999年9月24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87022.pdf |
問卷: | E87022q.pdf |
報告書: | E87022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