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一九七0年代中葉以後,政治反對運動對於執政當局的挑戰,無疑是使台灣的政治體制由過去的威權轉為民主的最直接觸因。台灣反對運動在一九七七年以後開始組 織化的發展,歷經了一九七九年高雄美麗島事件的鎮壓,卻能在一九八六年成功的建立光復以來第一個本土的反對黨---民主進步黨,並在一九九二年全面改選的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一舉贏得三分之一以上的席位。這一連串的變化產生的原因,可以說是研究台灣社會轉型及政治民主化最重要的課題。 在這一段快速的政治發展過程中,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成立,及一九八七年的解除戒嚴,可以說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分水嶺。學者在解釋此一重要的發展時,大 多著重於探討反對運動與執政當局之間的互動的政治過程,也就是反對運動對於體制性政治的直接衝擊,及執政當局的回應。也因此,國民黨權威控制的鬆動,被視 為反對運動在此一階段發展的最重要原因,雖然學者對於造成此一鬆動的原因看法不盡相同。相對的來說,在此一階段內在台灣大量興起的政治性街頭群眾活動事 件,對於反對運動的迅速擴張可能有的影響,則較少被探討。而在少數注意到街頭群眾運動的研究中,研究者又往往只看到衝突性及抗爭色彩較強的示威、遊行或抗 議活動,而極少探討另一類型的群眾活動---如演講會、說明會、歡送會及惜別會等等比較不具直接衝突色彩的活動。 在下文中,本研究將指出過去台灣反對「運動」所面臨的壓制性環境,使得黨外雜誌及群眾運動在爭取一般民眾的支持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功能。若由社會運動的 理論觀點來看的話,台灣反對運動群眾運動的層面所涉及的,正是社會運動中最重要的動員議題。而具有直接衝突及抗爭的色彩的群眾活動和比較靜態的群眾活動, 對於反對運動的發展都有影響;就爭取民眾支持的功能而言,後者的影響甚至可能猶在前者之上。由於研究者過去比較少用社會運動的觀點來分析反對運動的發展, 較少注意群眾活動---尤其是較靜態的群眾活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一項過去比較被台灣反對運動的研究者忽略的層面,是反對運動和省籍的族群色彩之間的糾葛。雖然有少數的研究者注意到此一問題,然而,包括國民黨及反對 運動的諸多領導人、及反對運動的研究者在內的人,都認為族群色彩是反對運動發展中必須克服的障礙,他們甚至認為如果不能擺脫省籍這種「狹隘」的地域性情 結,台灣將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民主化。無論如何,省籍的族群色彩的確以某種形式出現於反對運動之中。作者認為,省籍的族群議題和反對運動之間的關聯究竟為 何,是理解台灣目前的政治現象上的一個重要關鍵。 目前的研究對於台灣的族群與政治的議題處理仍然有限,尤其是關於群眾活動和省籍的族群議題之間的議題,更缺乏較有系統的研究。有鑒於此,本研究的一個主要 論點乃是以所謂「族群動員」的概念,來詮釋台灣反對運動在發展得最快速的一個階段---也就是民主進步黨成立前(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九年左右此一期間 ---,群眾活動及其中的族群議題對於反對運動發展的直接衝擊。本研究將由反對運動面臨的政治環境及其採用的挑戰策略,來指出為什麼台灣的政治反對運動可 以用族群動員的角度來分析;其次,本研究也將由中國時報、自立晚報、及民眾日報等來源,蒐集由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九年之間,由反對運動所舉辦的各種群眾活 動的內容、類型、發生地點、其參與的程度、及執政當局的反應方式等。這些資料,在加上其他反對運動發展的指標,將作為評估台灣各個地區本省人族群動員的潛 力,及反對運動發展的實際情況之間吻合程度的根據。
提供單位: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計畫主持人: | 王甫昌 |
研究主題: | 族群 政治 |
計畫委託單位: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計畫執行期間: | 1992年9月1日 ~ 1993年8月31日 |
調查執行期間: | |
母體定義: | 登錄三家報紙:中國時報、自立晚報、民眾日報的群眾活動事件 |
調查類型: | 抽查 |
調查方式: | None |
樣本數: | 1073 |
首次釋出日期: | 1998年1月29日 |
最新釋出日期: | 1998年1月29日 |
資料用途別: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取得方式: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SRDA資料整理方式: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D00014.pdf |
問卷: | D00014q.pdf |
報告書: | D00014r.pdf |
過錄編碼簿: | |
資料檔格式: | SPSS |
【各期刊或論文要求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同,可視需求自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