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DA限制性資料服務

SRDA限制性資料服務

限制性資料列表
#資料名稱年度主持人單位計畫名稱更多資訊收藏簡介登錄號
1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分項一:人口、社會與經濟調查計畫第一期第一次調查計畫2019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分項一:人口、社會與經濟調查計畫收藏

本次調查從個人、家戶及社區這三個層次,了解農村居民對台灣農村人口、社會與經濟的狀況及看法。問卷分為針對一般農村居民的「一般問卷」與針對農村中有從事農林漁牧業者的「農戶問卷」,調查期間為2019年7月27日至12月9日,共完訪一般問卷3,321份、農戶問卷1,051份。抽樣設計採用分層抽樣搭配分層內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例的PPS抽樣法。 藉由調查資料結果,對臺灣農村勞動力需求做出整體推估,對農村生活品質之「評定指標」,提供以實證資料為依據的建議,並將對農業政策信任度、政府角色與農業政策評估、農業政策與輔導機制的評估和期望、促進地方活化之相關政策介入情形等作相關調查與政策建議,以期完成農村發展問題前瞻專題報告。

D00222
2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2011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台灣青少年計畫」。如全名所示,本計畫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成長歷程如何受到家庭、學校與社區的交互影響,以致影響到個人在成長時的身心調適。為找出影響青少年形成不同成長經驗與成長模式的可能因素,在第一個時間點時,每個樣本均有來自三方面的觀察,包括樣本學生本身做問卷調查、對其國中導師做問卷調查、及對其家長做問卷調查。後續做追蹤時,則除了持續紀錄這些青少年樣本的成長軌跡之外,也偶爾訪問其家長。 本計畫以台北市、台北縣以及宜蘭縣國中學生為研究母體,在台北市抽取十六個學校、台北縣抽取十五個學校、宜蘭縣抽取九校。抽樣則含括兩個世代的青少年:2000年時的國一的學生及2000年時國三的學生;兩個世代的樣本在第一次被調查時,都來自同樣的抽樣學校。至2009年第一階段結束時,國一學生已經有九波資料,國三學生則有八波的資料。如今受訪學生皆邁入成年期階段,TYP2011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一波)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而進行第二階段成年期的研究(TYP2011追蹤調查,簡稱TYP2011)。 限制版提供校名、科系、學校/地區郵遞區號、國小畢業學校代碼(TYP2011),以及僅J1W9、J1W8敏感題(如:性行為、性關係),和自填問卷當中非敏感題目(TYP2011)等變項。

R020001
3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2011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一波)(僅限現場使用)2011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台灣青少年計畫」,計畫自2000年展開,分別以當年度的國一學生(簡稱為J1樣本)與國三學生(簡稱為J3樣本)為受訪對象。總計自台北市、新北市及宜蘭縣共四十所學校中抽取162個班級,邀請5千名以上的學生為受訪者。此外亦針對學生、家長及班級導師,進行系列的追蹤調查。從此之後逐年追蹤同一群受訪學生,以期了解他們國中畢業後進入高中、技職、大學的成長背景與學習環境。如今受訪學生皆邁入成年期階段,TYP2011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一波)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而進行第二階段成年期的研究(TYP2011追蹤調查,簡稱TYP2011)。 限制版(僅限現場使用)提供自填問卷資料,但不提供學校名稱及代碼、國小畢業學校代碼(TYP2011),僅提供科系,並刪除原id、id1和id2變項,改以流水號表示受訪者識別碼(newid),故無法與公共版及限制版串連。另在工作部分刪除現職、工作史、與配偶的工作行職業文字變項。
R020002
4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2014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二波)(僅限現場使用)2014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與生活經驗」乃一長期追蹤的調查研究,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家庭與生命歷程研究研究小組」推行。計畫簡稱「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或「臺灣青少年計畫」,英文名稱為Taiwan Youth Project (簡稱TYP)。 本計畫自2000年正式開始第一波追蹤調查,分別以當年度的國一學生(簡稱為J1樣本)與國三學生(簡稱為J3樣本)為受訪對象。總計自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市共四十所學校中抽取162個班級,邀請5千名以上的學生為受訪者。至2010年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資料收集──共計完成17波青少年樣本、9波父母樣本、5波導師與校長問卷調查,成功記錄了台灣青少年由青少年初期邁入成年初期的成長軌跡。並且於2011年開始第二階段第一次的年輕成人調查訪問。 本次釋出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進行第二階段第二次成年期的研究(TYP2014調查)。問卷內容有:就業或就學經驗、家庭與家人關係、婚姻情況等。調查時間為2014年10月04日至2015年02月24日間,以面訪和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最終樣本數為2,752案。

R020003
5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2013調查(配偶樣本第一波)(僅限現場使用)2013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台灣青少年計畫」,計畫自2000年展開,分別以當年度的國一學生(簡稱為J1樣本)與國三學生(簡稱為J3樣本)為受訪對象。總計自台北市、新北市及宜蘭縣共四十所學校中抽取162個班級,邀請5千名以上的學生為受訪者。此外亦針對學生、家長及班級導師,進行系列的追蹤調查。從此之後逐年追蹤同一群受訪學生,以期了解他們國中畢業後進入高中、技職、大學的成長背景與學習環境。如今受訪學生皆邁入成年期階段,TYP2011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一波)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而進行第二階段成年期的研究(TYP2011追蹤調查,簡稱TYP2011)。 本次釋出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於第二階段第一次成年期調查(TYP2011調查)之後,訪問已婚受訪者之配偶。問卷內容與TYP2011調查相同:就業或就學經驗、婚姻狀況、家庭與家人關係等。調查時間為2013年11月26日至2014年01月25日間,以面訪和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最終樣本數為118案。
R020004
6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2015調查(配偶樣本第二波)(僅限現場使用)2015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台灣青少年計畫」,計畫自2000年展開,分別以當年度的國一學生(簡稱為J1樣本)與國三學生(簡稱為J3樣本)為受訪對象。總計自台北市、新北市及宜蘭縣共四十所學校中抽取162個班級,邀請5千名以上的學生為受訪者。此外亦針對學生、家長及班級導師,進行系列的追蹤調查。從此之後逐年追蹤同一群受訪學生,以期了解他們國中畢業後進入高中、技職、大學的成長背景與學習環境。如今受訪學生皆邁入成年期階段,TYP2011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一波)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而進行第二階段成年期的研究(TYP2011追蹤調查,簡稱TYP2011)。 本資料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進行第二階段成年期的研究(TYP2014追蹤調查,簡稱TYP2014)之中,對已婚受訪者的配偶所進行的調查。問卷內容有:就業或就學經驗、婚姻情況、家庭與家人關係、抽煙喝酒、網路以及個人成長經驗等。調查時間為2015年11月15日至2016年1月31日間,以面訪和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最終樣本數為401案。
R020005
7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2017調查(成人合併樣本第三波)(僅限現場使用)2017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與生活經驗」乃一長期追蹤的調查研究,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家庭與生命歷程研究研究小組」推行。計畫簡稱「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或「臺灣青少年計畫」,英文名稱為Taiwan Youth Project (簡稱TYP)。 本計畫自2000年正式開始第一波追蹤調查,分別以當年度的國一學生(簡稱為J1樣本)與國三學生(簡稱為J3樣本)為受訪對象。總計自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市共四十所學校中抽取162個班級,邀請5千名以上的學生為受訪者。至2010年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資料收集──共計完成17波青少年樣本、9波父母樣本、5波導師與校長問卷調查,成功記錄了台灣青少年由青少年初期邁入成年初期的成長軌跡。並且於2011年開始第二階段第一次的年輕成人調查訪問。 本次釋出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進行第二階段第三次成年期的研究(TYP2017調查)。問卷內容有:就業或就學經驗、家庭與家人關係、婚姻情況等。調查時間為2017年9月23日至2018年03月31日間,以面訪和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最終樣本數為2,551案。
R020006
8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2018調查(配偶樣本第三波)(僅限現場使用)2018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與生活經驗」乃一長期追蹤的調查研究,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家庭與生命歷程研究研究小組」推行。計畫簡稱「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或「臺灣青少年計畫」,英文名稱為Taiwan Youth Project (簡稱TYP)。 本計畫自2000年正式開始第一波追蹤調查,分別以當年度的國一學生(簡稱為J1樣本)與國三學生(簡稱為J3樣本)為受訪對象。總計自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市共四十所學校中抽取162個班級,邀請5千名以上的學生為受訪者。至2010年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資料收集──共計完成17波青少年樣本、9波父母樣本、5波導師與校長問卷調查,成功記錄了台灣青少年由青少年初期邁入成年初期的成長軌跡。並且於2011年開始第二階段第一次的年輕成人調查訪問。 本次釋出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於第二階段第三次成年期調查(TYP2017調查)之後,訪問已婚受訪者之配偶。問卷內容與TYP2017調查大致相同,包含就業或就學經驗、婚姻狀況、家庭與家人關係等。調查時間為2018年6月24日至2018年12月7日間,以面訪和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最終樣本數為710案。
R020007
9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2019調查(家長及其配偶樣本)(僅限現場使用)2019伊慶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收藏

「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與生活經驗」乃一長期追蹤的調查研究,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家庭與生命歷程研究研究小組」推行。計畫簡稱「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或「臺灣青少年計畫」,英文名稱為Taiwan Youth Project (簡稱TYP)。
本計畫自2000年正式開始第一波追蹤調查,分別以當年度的國一學生(簡稱為J1樣本)與國三學生(簡稱為J3樣本)為受訪對象。總計自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市共四十所學校中抽取162個班級,邀請5千名以上的學生為受訪者。至2010年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資料收集──共計完成17波青少年樣本、9波父母樣本、5波導師與校長問卷調查,成功記錄了台灣青少年由青少年初期邁入成年初期的成長軌跡。並且於2011年開始第二階段第一次的年輕成人調查訪問。
本次釋出為合併J1和J3兩批樣本,於第二階段第三次成年期調查(TYP2017調查)之後,訪問受訪者之父母。問卷內容包含工作概況、家庭概況與代間互動、個人生活經驗等。調查時間為2019年9月20日至2020年3月31日間,以面訪和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最終樣本數為主樣本1676案,配偶樣本877案。

R020008
1087年台灣地區家庭與生育調查1998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灣地區家庭與生育調查研究收藏
台灣地區家庭計畫與生育力調查,簡稱「家庭與生育力調查」或稱KAP(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Contraception),係民國54年起,配合當時政府推行家庭計畫,由國民健康局前身機關家庭計畫研究所,以2至7年間隔不定期辦理全國抽樣調查,持續蒐集監測20-49歲育齡婦女生育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以提供家庭計畫推行及成效評價參考。近十年來由於生育率下降,婦女婚育年齡普遍延後,而各界對婦女健康日益重視,爰將本系列調查對象擴及育齡未婚婦女,並將婦女對婚姻、家庭與工作態度,以及健康相關議題納入調查範疇。 本系列調查最初雖以已婚育齡婦女生育態度、知識與行為為調查主軸,但近 10 年來由於婦女晚婚現象日益普遍,20-29歲婦女有偶率逐年下降,故自民國 87 年辦理第八次調查起,將未婚育齡婦女列入抽樣調查對象,以瞭解未婚育齡婦女之狀況,並與已婚育齡婦女作一比較。 SRDA釋出9個年度的資料,其中87年及93年除了已婚及未婚婦女主問卷外,另外還有已婚及未婚婦女自填問卷等四份問卷及資料檔,標準版中的主問卷及自填問卷無法連結,限制版提供可連結主問卷及自填問卷之變項資訊 。
R040001
1193年台灣地區家庭與生育調查2004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灣地區家庭與生育調查研究收藏
台灣地區家庭計畫與生育力調查,簡稱「家庭與生育力調查」或稱KAP(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Contraception),係民國54年起,配合當時政府推行家庭計畫,由國民健康局前身機關家庭計畫研究所,以2至7年間隔不定期辦理全國抽樣調查,持續蒐集監測20-49歲育齡婦女生育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以提供家庭計畫推行及成效評價參考。近十年來由於生育率下降,婦女婚育年齡普遍延後,而各界對婦女健康日益重視,爰將本系列調查對象擴及育齡未婚婦女,並將婦女對婚姻、家庭與工作態度,以及健康相關議題納入調查範疇。 本系列調查最初雖以已婚育齡婦女生育態度、知識與行為為調查主軸,但近 10 年來由於婦女晚婚現象日益普遍,20-29歲婦女有偶率逐年下降,故自民國 87 年辦理第八次調查起,將未婚育齡婦女列入抽樣調查對象,以瞭解未婚育齡婦女之狀況,並與已婚育齡婦女作一比較。 SRDA釋出9個年度的資料,其中87年及93年除了已婚及未婚婦女主問卷外,另外還有已婚及未婚婦女自填問卷等四份問卷及資料檔,標準版中的主問卷及自填問卷無法連結,限制版提供可連結主問卷及自填問卷之變項資訊 。
R040002
1291年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2002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收藏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業於91年首次進行「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蒐集台灣原住民經濟狀況,以瞭解台灣原住民各群族經濟狀況及近年來經濟發展成長趨勢,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定原住民經濟政策之參考依據。 為以瞭解我國原住民經濟狀況之發展,調查內容包含受訪者基本資料、工作狀況、共同生活人數、家庭設備、住宅概況、家庭收入與支出狀況、改善經濟狀況等。訪問對象為民國91年3月底前設籍在臺閩地區之住戶內,15歲以上之本國籍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主要家計負責人或戶長。採用電話訪問,第一次調查時間於91年9月21日開始,於10月12日完成,有效樣本戶數為6,615戶。第二次調查時間於91年12月21日開始,於12月31日完成,有效樣本戶數為6,498戶。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50000
1395年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2007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收藏
「95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研究」自民國95年1月上旬起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電話訪問,訪問對象為原住民家庭的主要家計負責人(經濟戶長)或次要家計負責人1,訪問內容包含原住民家庭收入與支出情況、家庭基本狀況及對各項相關政策的看法。 抽樣方法方面,採用「分層分段隨機抽樣法」,將臺閩地區分為山地原住民鄉區域、平地原住民鄉區域、非原住民鄉區域、臺北市、高雄市及金馬地區六層,依據各層原住民家戶數占全體原住民家戶數的比例配置樣本,再依照各地區層特性的差異,分別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或分段隨機抽樣法抽取受訪樣本戶。本次調查共計完成6,013份有效樣本,在信心水準為95%的情況下,抽樣誤差約為±1.3%之內。 (摘要節錄自報告書內容)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50001
1499年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2010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收藏
本次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與99年9月之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同時進行,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各縣市政府召募之就業服務員執行調查,自民國99年9月19日起,至11月10日止,起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調查,訪問對象為原住民家庭的主要家計負責人(經濟戶長)或次要家計負責人1,訪問內容包含原住民家庭收入與支出情況、個人收入狀況、家庭經濟基本狀況及對各項相關政策的看法。 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在第一、二、四及五副母體採分層隨機抽樣,在第三副母體採用多階段分層等機率抽樣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抽出樣本戶中主要家計負責人(經濟戶長)或次要家計負責人訪問經濟狀況相關問項。本次調查共計完成5,027份有效樣本,在信心水準為95%的情況下,抽樣誤差約為±1.4個百分點之內。 本研究期望能勾勒出經濟較為弱勢的原住民家庭特徵,故研究團隊根據不同議題將調查所得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及比較,並完成本研究報告供政府及關心原住民經濟狀況之各界人士參考。 (本摘要節錄自報告書內容)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50002
15103年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2014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收藏
本次調查併同103年 9月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進行,抽樣設計分為「新增樣本」與「追蹤樣本」二類,本次調查共計完成 5,214戶。於103年9月21日~10月20日期間,以面對面訪問方式執行樣本戶訪問, 抽樣母體為台灣各縣市、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六都直轄市之原住民住戶(指戶內至少有1人15歲以上且具有原住民族身分者),以原住民族戶籍戶為母體清冊。調查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及二階段等機率隨機抽樣法(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依照各副母體內原住民族家戶分布及地理區域特性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抽樣方法。本調查將台灣地區按縣市分為20個副母體,再依原住民族分布狀況及地理區域特性分成山地原住民族鄉(第一層,30個鄉鎮市)、平地原住民鄉鎮市(第二層,25個鄉鎮市),及非原住民鄉鎮市(第三層,303個鄉鎮市區)等三個層別。 調查主要問項包括 1. 基本特徵: 族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計負責狀況、家中主要經濟來源 2. 家庭人數: 共同生活人數、各分齡原住民族人數 3. 收入與支出: 個人收入、家庭收入支出狀況,包括消費、投資、儲蓄 4. 負責狀況: 消費性貸款、住宅貸款、私人借貸之負債情形 5. 住宅狀況: 自有住宅、租賃比率、每月租金、房屋貸款、房貸每月負擔金額 6. 家庭設備 7. 經濟需求: 需政府助措施、原住民族委員會專案貸款知曉程度及需求情形、專案貸款業務資訊取得管道等 (本摘要節錄自報告書內容)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50003
16106年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2018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收藏
為了能持續掌握我國原住民族家庭經濟現況,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106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以抽樣調查方法瞭解我國原住民族家庭收支及經濟狀況,作為未來各項施政計畫擬定的參考依據。 本調查與107年6月之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併同執行,調查時間自民國107年6月17日起至同年7月16日止,為期一個月,訪問對象為原住民族家庭(指戶內至少有1人具有原住民族身分者)主要及次要家計負責人(經濟戶長或次要經濟戶長,不限是否為原住民身分),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共計完成5,302份有效樣本。訪問內容包含原住民族家庭收入與支出情況、個人收入狀況、家庭經濟基本狀況及相關政策的看法。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50004
1788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1999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了解原住民的就業及失業情形,另因行政院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調查中原住民樣本太少,無法提供可靠的原住民就業資訊,因此原民會辦理大規模的就業狀況調查,全面性深入研究,以了解台灣原住民的就業情形。 本調查訪問期間為民國88年4月6日至5月27日,調查範圍為台閩地區包括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及金馬地區(金門縣、連江縣),以民國88年3月設籍於台閩地區住戶年,1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的本國籍人士。調查問項包括: 1. 基本資料: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區、族別、個人每月收入 2. 目前就業狀況 3. 職業、行業別、從事身分與工作地點 4. 工作滿意度及換工作之意願 5. 離職原因 6. 就業資訊管道 7. 希望從事的工作及地點 8. 職業及技藝訓練 9. 政府獎助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1
1890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1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本調查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負責策劃與督導,而調查之設計、訪問作業、資料審核與處理、統計分析工作及報告撰寫等,則委託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與督導。面訪部分之調查工作由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臺灣省各縣市政府原住民局或民政局、各鄉、鎮、市、區公所民政課負責。本調查電話訪問於民國九十年三月二十二日開始,於四月十二日完成,而實地面訪工作則於三月三十日開始訪問。由於原住民遷移頻繁,以致調查工作進行不易,延至五月二十一日才完成。 調查區域為臺閩地區,包括臺灣省、臺北市、高雄市及金馬地區(金門縣、連江縣),以民國90年2月底設籍在台臺閩地區之住戶內,十五歲以上之本國籍具有原住民身分者。調查問項包括: 1.基本資料: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區、族別、個人每月收入。 2.目前就業狀況 3.職業、行業別、從業身分與工作地點 4.工作滿意度及換工作之意願 5.離職原因 6.就業資訊管道 7.希望從事的工作及地點 8.職業及文化產業技藝訓練 9.政府獎助措施利用情形 (本摘要節錄自報告書內容)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2
1991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2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3
2093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4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5
2194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5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6
2295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6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7
2396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8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8
2497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9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09
2598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9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10
2699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10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11
27100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11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12
28102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13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14
29103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14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各項權利及福利,並保留臺灣原住民族之文化,2001年10月通過「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目標有二:第一,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第二,保障原住民族經濟生活,本調查依據該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定期辦理調查瞭解原住民族就(失)業狀況及困境,據以研擬促進原住民族就業政策及措施。 透過每年的調查資料蒐集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之質、量、勞動力特性及其就業與失業狀況及非勞動力構成等資料,以明瞭人力供應情形、勞動力就業狀況,提供政府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參據,評估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各項法規及措施利用情形。 限制版資料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15
30104年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2015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本次調查主要目標在瞭解原住民族失業率及就需要之協助,藉由科學性抽樣方法實地面訪原住民家戶成員,瞭解原住民族勞動力狀況、就業及失業情形、職災、參與職業訓練意願等。本調查目的之一為推估各季原住民族的失業率、觀察並掌握原住民族勞動力變化趨勢,並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訂原住民族促進就業相關計畫、政策之參據。 調查對象為調查標準週前設籍於台灣地區各鄉鎮市區之原住民家戶(指戶內至少有1人15歲以上且具有原住民身分者),以面對面訪問進行,針對抽中之樣本戶,戶內1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者全部進行訪問。調查主題包括: 原調查分為四季,分別於3月、6月、9月及12月進行。SRDA釋出的資料合併為一個檔案,並以season變項分調查季別。並於限制版提供完整族別、縣市鄉鎮地區等變項。
R060016
31105年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2016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原住民族委員會為瞭解原住民族失業率及就需要之協助,藉由科學性抽樣方法實地面訪原住民家戶成員,瞭解族勞動力狀況、就業及失情形、職災、參與訓練意願等。調查目的之一為推估各季原住民族的失業率,觀察並掌握勞動力變化趨勢,並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訂原住民族促進就業計畫、政策之參據。 調查對象是以資料標準週前設籍於臺灣地區各縣市鄉鎮市區之原住民家戶(指戶內至少有1人15歲以上且具有原住民身分者)為抽樣對象,以原住民戶籍戶為母體清冊。採面對面訪問進行,針對抽中之樣本戶,戶內1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者全部進行訪問。問卷內容包含基本特徵、勞動力狀況、就業狀況和失業狀況等。調查執行期間第一季於105年3月20日開始到4月19日完成,第二季於105年6月19日開始到7月18日完成,第三季於105年9月18日開始到10月17日完成,第四季於105年12月18日開始到106年1月17日完成,有效回收樣本共計51,815份。
R060017
32106年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2017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原住民族委員會為瞭解原住民族失業率及就需要之協助,藉由科學性抽樣方法實地面訪原住民家戶成員,瞭解族勞動力狀況、就業及失情形、職災、參與訓練意願等。調查目的之一為推估各季原住民族的失業率,觀察並掌握勞動力變化趨勢,並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訂原住民族促進就業計畫、政策之參據。 調查對象是以資料標準週前設籍於臺灣地區各縣市鄉鎮市區之原住民家戶(指戶內至少有1人15歲以上且具有原住民身分者)為抽樣對象,以原住民戶籍戶為母體清冊。採面對面訪問進行,針對抽中之樣本戶,戶內1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者全部進行訪問。問卷內容包含基本特徵、勞動力狀況、就業狀況和失業狀況等。調查執行期間第一季於106年3月19日開始到4月18日完成,第二季於106年6月18日開始到7月17日完成,第三季於106年9月17日開始到10月16日完成,第四季於106年12月17日開始到107年1月16日完成,有效回收樣本共計51,940份。
R060018
33107年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2018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原住民族委員會為瞭解原住民族失業率及就業需要之協助,藉由科學性抽樣方法實地面訪原住民家戶成員,瞭解原住民族勞動力狀況、就業及失業情形、職災、參與職業訓練意願等。調查目的之一為推估各季原住民族的失業率,觀察並掌握勞動力變化趨勢,並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訂原住民族促進就業相關計畫、政策之參據。 調查對象是以資料標準週前設籍於臺灣地區各縣市鄉鎮市區之原住民家戶(指戶內至少有1人15歲以上且具有原住民身分者)為抽樣對象,以原住民戶籍戶為母體清冊。採面對面訪問進行,針對抽中之樣本戶,戶內1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者全部進行訪問。問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勞動力狀況、就業狀況和失業狀況等。調查執行期間第一季於107年3月18日開始到4月17日完成,第二季於107年6月17日開始到7月16日完成,第三季於107年9月16日開始到年10月15日完成,第四季於107年12月16日開始到108年1月15日完成,有效回收樣本共計49,848份。
R060019
34108年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2019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收藏
原住民族委員會為瞭解原住民族失業率及就業需要之協助,藉由科學性抽樣方法實地面訪原住民家戶成員,瞭解原住民族勞動力狀況、就業及失業情形、職災、參與職業訓練意願等。調查目的之一為推估各季原住民族的失業率,觀察並掌握勞動力變化趨勢,並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訂原住民族促進就業相關計畫、政策之參據。 調查對象是以資料標準週前設籍於臺灣地區各縣市鄉鎮市區之原住民家戶(指戶內至少有1人15歲以上且具有原住民身分者)為抽樣對象,以原住民戶籍戶為母體清冊。採面對面訪問進行,針對抽中之樣本戶,戶內1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者全部進行訪問。問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勞動力狀況、就業狀況和失業狀況等。調查執行期間第一季於108年3月31日開始到4月19日完成,第二季於108年6月16日開始到7月5日完成,第三季於108年9月22日開始到年10月11日完成,第四季於108年12月22日開始到109年1月10日完成,有效回收樣本共計49,705份。
R060020
35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教育與勞力市場的連結2009關秉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收藏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TEPS-B)」計畫為「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之延續。TEPS於2001年開始對國中一年級與高中職五專二年級兩種不同學制各約2萬名學生進行調查,並於2003年追蹤這群分別升到國中三年級與高中職五專三年級的學生。之後, TEPS於2005年繼續追蹤其中的國中樣本,除了從中抽選約4千名學生,瞭解他們上高中職五專的情況外,也同時再加抽他們約1萬6千名的同學,並於2007年當這些學生高三下時再次追蹤調查。 TEPS-B於2009年啟動,2001年當時是國中與高中職五專的學生,已分別進入繼續升學(20-21歲)及勞力市場(24-25歲)階段。TEPS-B繼續追蹤這兩個不同學制的世代,研究問題與理論分析架構聚焦在高等教育擴張後,大學品質和科系選擇對進入勞力市場後的職業表現,及性別在科系選擇和職場上的表現差異。 TEPS-B樣本名稱說明 Panel-1 SH:TEPS 2001/2003年調查高中職五專學生樣本。 Panel-1/2 CP:TEPS 2001/2003年調查國中學生樣本且於2005/2007持續追蹤調查之高中職五專學生樣本,稱之為核心樣本。 Panel-1 NCP:TEPS 2001/2003年調查國中學生樣本,與CP同為2001/2003年國中學生樣本,稱之為CP之國中同學。 Panel-2 NP:TEPS 2005/2007年調查高中職五專學生樣本,與CP同為2005/2007年高中職五專 學生樣本,稱之為CP之高中同學。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限制版】 提供「學校代碼」、「科系2碼」、「行業3碼」、「職業4碼」等更詳細之資料,可與TEPS限制版資料連結。
R080001
3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84第一期:綜合問卷組1984楊國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一期第一次綜合組的問卷資料,調查內容以跨科際的綜合調查為主,包括:社會、宗教、政治、大眾傳播等學門的重要議題。調查主題除基本背景問項 外,主要包括:社會階層、宗教信仰、居住環境、社會網絡、生活品質滿意度、傳播行為、對媒體的信任度與評估、經濟態度、社會問題、民主價值、政治參與、社 會參與、社會功效、政治態度、政治支持、家庭結構。 此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及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二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而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85年10月至11月進行資料的蒐集。最後,完成之有效樣本數為4,307個樣本。
R090001
3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84第一期:宗教、休閒、家庭組1984楊國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處集中人力、物力在台灣從事較有系統的大規模社會調查,以對個人一般的社會、文化、政治及經濟等活動與價值觀念進行有系統、有規模的研究,並作為各單位及學術界有效的利用。 本資料檔包含宗教行為與態度、對神鬼的態度、休閒活動、對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態度、家庭決策、家庭觀念、教養方式與態度、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評估、社會信任、政治功效、價值取向、道德、心理需求、心理健康(心理衛生)、 醫療態度。 本調查樣本年齡層為20歲以上,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正式調查於1985年8月4日開始,派出面訪員進行面對面訪問,問卷回收於1985年8月20日完成,成功樣本數為4199份。
R090002
3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0第二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1990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二期第一次綜合組的問卷資料,調查內容以跨科際的綜合調查為主,包括:社會、宗教、政治、大眾傳播、精神醫學的重要議題。調查主題仍以第一期 第一次調查為根據,做部分修改。除一般的社經背景變項、居住環境及家庭結構外,調查主題包括社會方面的:宗教信仰、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工作態度、經濟 態度、消費態度。政治方面的:政治參與、政治評量、政治支持、民主價值、投票行為。另有求醫行為、疏離感,與傳播行為。 此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而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0年01月到02月進行資料的蒐集。最後,完成之有效樣本數為2,531個樣本。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03
39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0第二期第一次:宗教、休閒、家庭組1990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自第二期第一次(1990年)起,每年固定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其中一份問卷是每五年進行同樣的調查主題,可分析兩個時間點以上的 資料;另外一份問卷則採用不同研究主題,並希望經由隨機抽樣的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對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進行研究分析。 第二期第一次調查主題為接續第一期的調查主題,共包含社會、心理、政治、傳播、教育、文化、精神醫學等七個學科領域,問卷題目依各領域的主題加以研擬後, 分成問卷一及問卷二。這兩種問卷皆含基本狀況、教育狀況、職業狀況、宗教信仰、家庭結構等五大類共同題目,除了兩份問卷的共同題目外,問卷二以宗教、休閒 活動、教育態度、家庭與心理健康為主。 本調查樣本年齡層為20至64歲,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正式調查於1990年1月20日開始,派出面訪員進行面對面訪問,問卷回收於1990年2月下旬完成,成功樣本數為2531。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04
4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1第二期第二次:家庭、教育組1991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 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 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本資料檔的內容是以家庭與教育方面的議題為主,並包含親屬與鄰居的社會網路。家庭方面的議題包括家庭結構、家庭分工、婦女就業、婦女就業史、子女價值、婚 姻價值、夫妻同質性、教養方式、奉養態度、家庭價值等問題。社會網絡主要探究的是親屬、鄰居及朋友關係與互動的問題。教育議題方面,包括對教育功能的期 望、教育機會平等、體罰、補習、學校經驗、子女教育的參與。 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500案。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干 擾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預定完成樣本數膨脹計算,抽出5,160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1年7月10日開始執行至 8月5日。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488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05
4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1第二期第二次:心理衛生組1991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 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綜合」組的問卷資料,調查問卷擷取第二期第一次兩份問卷中有關政治及相關題目所編制而成,內容包括大眾傳播、宗教文化、心理、社會、政治民主 化、政治自由化、及精神醫學。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6歲至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1,200案。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干 擾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預定完成樣本數膨脹100%計算,抽出2,400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調查方式執行之,於1991年7月開 始執行到8月。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139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06
4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2第二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1992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次計畫的問卷設計,主要是針對社會階層做調查。包括有五個方面,一、教育經驗,即個人實際接受教育的經過。二、職業生涯,包括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目前 專兼職的性質和職業機會與工作意義。三、階層認同,即自我的階層認定和階級意識。四、階層關係,含對權威與特權的看法、對弱勢地位者的看法、對勞資關係的 態度、以及中產階級的地位、性質、與影響。五、社會公平性,涵蓋相對剝奪感、對一般社會公平性的看法、公正世界的觀念、對機會均等的評估與看法、對成長與 公平的看法。 調查期間自1992年7月到1992年8月,採用分層三階段機率抽樣(階層、村里、個人),母體為台灣地區20-64歲居民,調查方式為面訪,成功樣本數 為2377。本次調查抽樣分層方式與以往的八分層方式不同,增加第九層為客家層,是從第四層到第八層中,抽出客家人比例高的鄉鎮,共47 個鄉鎮被歸為第九層的客家層。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07
43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2第二期第三次:政治文化組1992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採面對面訪問方式,於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期兩組問卷的全國代表性 樣本的調查。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以五年為期規劃每年兩組獨立的問卷調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調查,收集含有 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第二期第三次變遷調查問卷二的主題是政治文化。主要是因為臺灣在這幾年間的政治制度與結構之變遷相當快速,政治文化在經歷長期的威權宰制後,有逐漸分歧的 趨勢,進而對社會政治產生衝擊。所以於問卷中則規劃了下列的主題:一、政治文化,即一般的政治態度和價值。二、對公權力的信賴程度,包括對各種公權力機構 及人物的信賴程度。三、政黨傾向及對政黨與其政策的評估。四、政治容忍程度,即對政治異議份子的態度和容忍的程度。五、國家認同和省籍問題,含主觀的省籍 觀念、對不同族群的評價、以及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等,來探討政黨、族群、階層等等所形成的政治分歧現象。 本調查樣本年齡層為20至64歲(即民國17年1月1日至民國60年12月31日出生者),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另外,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因 素干擾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乃採預先膨脹樣本數的方式因應,共計抽出樣本數3660人分成正取、備取名單,訪問時以正取樣本為優先訪問對象。正式調查自 1992年7月4日開始,由訪員進行面對面訪問,於同年8月5日完成,成功樣本數則為1408。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08
4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3第二期第四次:大眾傳播組1993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 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大眾傳播」組的問卷資料,調查主題包括一般傳播行為型態、傳播行為之實用性與世俗性、專門性與區隔性、以及傳播媒介之民主與自由化表現之評 估。一般傳播行為型態主題在於比較大眾使用不同傳播媒介之差異,包括親身傳播媒介與中介傳播媒介、私下與公共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媒介 (含印刷、電子、與新媒介) 與非大眾傳播媒介等。實用性與世俗性主題側重比較民眾使用不同傳播媒介的效率、不同傳播的實用性與普及性,即民眾使用某些媒介之特殊考量、以及民眾使用媒 介是否含有功利動機。傳播行為之專門性與區隔性主題在討論民眾使用各類傳播媒介是否有分化趨勢,亦即是否使用單一媒介或同時使用多種媒介,以及使用媒介情 境是否改變。民主化與自由化主題在調查傳播媒介之使用是否具多元面,個人傳播權利介入公共傳播的情形,並評估大眾媒介協助社會民主與自由開放的程度。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至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2案。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干 擾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成功樣本數膨脹150%計算,抽出5,00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執行之,於1993年6月開始執行 到7月。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46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09
45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3第二期第四次:政治文化組1993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政治態度與選舉行為(簡稱「政治文化」組)的問卷資料,調查內容共分四個主題,即民主價值取向與政治支持的態度、公民態度、政黨傾向、及社會與 政治參與。在第一項主題中,將調查對民主的認知、對民主體制表現的評估、政治支持的態度;在第二項主題中又包括了政治認知、對政治系統過程的權力價值取 向、政治功效意識、公民責任感、個人功效意識;在政黨傾向方面將涵蓋政黨偏好、政黨評估;在最後一個主題裡,則包括投票行為、地方公共事務參與、及社團參 與。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到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2案。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干擾 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成功樣本數膨脹150%計算,共抽出5,00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3年6月底開始執行到7 月底大致如期完成,但到8月5日完成預定的份數。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64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0
4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4第二期第五次:文化價值組1994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三期第五次的「文化價值」組問卷資料,在文化與價值方面,大體上本來兩者就不易區分,因為價值乃是文化的一部分。於是在這次調查中,對文化的 調查是以人們對文化的評估以及對不同文化的喜歡與否為主,若將對各種價值的調查都視為文化,則整份問卷可以說都是有關文化的調查。在價值方面,這次調查有 兩大類的主題,第一類是基本價值,或稱核心價值。第二類則是各種價值,包括了工作價值與倫理、家庭價值、教育價值、道德、權力和秩序等等。在文化方面的調 查主要包括了對各類文化的認知與評估,以及對精緻文化與流行通俗文化的看法及評價。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至70歲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 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2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34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 方式,於1994年7月16日開始執行到同年8月31日。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853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1
4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4第二期第五次:宗教組1994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第二期第五次問卷二主題為宗教組的首次調查,共有四個主題:宗教價值、宗教態度、宗教行為與宗教經驗。調查內容則分別包括對宗教的評估;對神鬼的看法、對 靈魂、祖先、報應、緣、債、氣、陰陽五行的觀念;個人、家庭、集體的宗教行為、術數與法術、慈善團體的觀念與行為、宗教傳播等;另外亦對特殊宗教經驗及生 活經驗進行調查。 本調查樣本年齡層為20至64歲,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方式進行抽樣,正式調查於1994年7月16日開始,8月底結束訪問,以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訪問樣本數3741,成功樣本數則為1925。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2
4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5第三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1995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三期第一次綜合組的問卷資料,調查內容以跨科際的綜合調查為主。除一般的社經背景變項、居住環境及家庭結構外,調查主題包括社會方面的:宗教 信仰、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工作環境、工作態度、經濟態度、消費態度。政治方面的:政治參與、政治評量、政治支持、政治功效、民主價值、國家認同、投票 行為。及傳播行為。 此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75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而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5年7月到09月進行資料的蒐集。最後完成之有效樣本數為2,093個樣本。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3
49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5第三期第一次:家庭、人際關係組1995瞿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內容大多延續二期一次的問卷題組,包括傳播指標、宗教信仰、宗教行為與態度、人際關係與溝通、休閒活動、教育價值、教養方式與態度、社會信任、社 會參與、政治功效、道德觀念、與老年父母同住、傳統文化、心理健康、心理需求、疏離感、求醫行為、健康行為、及民眾對精神病與相關法令的態度。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到75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18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執行之,於1995年7月開始執行到9月。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81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4
5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6第三期第二次:家庭組1996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 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 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本資料檔涵蓋家庭的多種主題,包括家庭結構、家人間的社會支持、代間金錢移轉、家務分工與家庭決策、性別角色、子女照顧、婦女工作史、生育/子女價值、教 養方式/態度、家庭關係、爭議/衝突、奉養態度、家庭價值,及婚姻關係評估。 使用的樣本是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75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1,990案。為避免拒訪或其 他干擾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預定完成樣本數膨脹計算,抽出5,026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方式,於1996年7月2日開始執行至7 月底。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24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5
5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6第三期第二次:東亞組1996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東亞社會國際比較(簡稱「東亞」組)的問卷資料,是一個東亞地區國際合作的調查計畫,同一份問卷在台灣、中國大?和韓國都有施測。調查主題包含 教育史、婚姻史、生育史、工作史、工作態度、工作環境、階級意識、社會參與、政治功效意識、民主意識、社會信任、投票行為、家務分工、家庭決策、性別角 色、夫妻關係。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5到60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3,000案。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 (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並分正取、備取。訪問時,以正取樣本優先考慮,直到名單已全部訪問完,仍未達成該村?所需 份?時,才使用備取樣本。資料蒐集是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6年7月中旬開始執行到8月中旬。少部份地區因颱風、人員?足、地區偏遠交通困難等因 素,至9月中旬才完全結束訪問工作。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831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6
5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7第三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1997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次計畫的問卷設計,主要是針對社會階層做調查。內容參考第二期第三次所調查的社會階層主題問卷,盡可能保?原有的題目。此外,進??代間階級傳承的分析 需要較大的樣本,因此除?正式的三千份問卷之外,另外以關鍵的問題設計成短卷,增加?千個樣本。在研究的主題上,除基本背景問項外,主要包括:教育經驗、 職業生涯、階級認同與意?以及生活型態等。 調查期間自1997年7月到1997年9月,採用分層三階段機率抽樣(階層、村里、個人),母體為台灣地區20-64歲居民,調查方式為面訪,成功樣本數 長卷為2596,短卷為1717。本次調查抽樣分層方式是依據?啟宏先生所著之「台灣?鄉鎮發展?型之研究」的分層原則,再加上?轄市、台?市、高雄市共 分為十個層級。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7
53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7第三期第三次:社會網路與社區組1997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採面對面訪問方式,於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期兩組問卷的全國代表性 樣本的調查。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以五年為期規劃每年兩組獨立的問卷調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第三期第三次變遷調查問卷二的主題是社會網絡與社區研究,是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一新主題。主要是因為社會網絡與社區之研究日漸重要,對探究華人社會特 別有意義。又鑑於社區活動的興起,問卷的設計是以社會聯繫(ties)和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的概念將個人的社區、社團和社會支持等面向結合起來。包括了社區情感與認同、社區凝聚力、鄰里關係、社區組織、社區熟識密度、社區匿名 性等題目。 本調查樣本年齡層為20至74歲,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另外,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因素干擾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乃採預先膨脹樣本數的方式因 應。此外,由於希望能進行不同型態社區的比較,在抽樣上比過去的調查包括更多村里。共計抽出樣本數3004人分成正取、備取名單,訪問時以正取樣本為優先 訪問對象。正式調查自1997年6月30日開始,由訪員進行面對面訪問,於同年9月底完成,成功樣本數則為2835。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8
5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8第三期第四次:大眾傳播組1998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大眾傳播」組的問卷資料,調查主題維持第二期第四次基本架構,包括一般傳播行為型態、傳播行為之實用性與世俗性、專門性與區隔性、以及傳播媒 介之民主與自由化表現之評估。一般傳播行為型態主題在於比較大眾使用不同傳播媒介之差異,包括親身傳播媒介與中介傳播媒介、私下與公共傳播媒介、大眾傳播 媒介 (含印刷、電子、與新媒介) 與非大眾傳播媒介等。實用性與世俗性主題側重比較民眾使用不同傳播媒介的效率、不同傳播的實用性與普及性,即民眾使用某些媒介之特殊考量、以及民眾使用媒 介是否含有功利動機。傳播行為之專門性與區隔性主題在討論民眾使用各類傳播媒介是否有分化趨勢亦即是否使用單一媒介或同時使用多種媒介,以及使用媒介情境 是否改變。民主化與自由化主題在調查傳播媒介之使用是否具多元面,個人傳播權利介入公共傳播的情形,並評估大眾媒介協助社會民主與自由開放的程度。另廣告 為社會變遷的經濟文化活動,亦是社會變遷的重要觀察指標,故本次傳播類之研究,乃增列廣告態度之測量。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至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0案。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干 擾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成功樣本數膨脹100%計算(北、高兩市各膨脹150%),抽出4,240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執行 之,於1998年7月開始執行到8月。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19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19
55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8第三期第四次:政治文化組1998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 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 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本資料檔是「政治文化」組的問卷資料,本次調查是把焦點集中在民眾較「長期的」政治態度的研究,而非短期的投票行為研究。因此著重在民眾對當代台灣社 會較重要的社會分歧之態度,以及可能影響政治生活品質與風貌,和民主體制之運作的基本政治態度。題目設計除了受訪者個人的背景資料外,還包括民主價值、民 主理念和威權主義,政治信任和社會信任,政治參與和社會/社團參與,民族認同,政黨認同,族群印象,投票行為,統獨意識,以及公民意識等課題。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9歲到75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鄉鎮市區、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0案。為避免其他因素 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抽樣時採正、備取樣本方式處理。北、高兩市在備取樣本的抽取率上為原預定完訪數之150%,其餘地區為原預定完訪 數之100%。原為初步瞭解「人在籍不在」者之政治態度與傳統抽樣之「籍在人在」者是否有所不同,本次調查僅抽出正取樣本數1,800案,另200份樣本 由訪問進行時,針對成功樣本再進一步獲取「人在籍不在」者之樣本資料。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8年7月中旬開始進行。最後,實際完訪籍 在人在者有1,737案;人在籍不在者有61案。釋出資料為具抽樣代表性之『籍在人在』樣本。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0
5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9第三期第五次:文化價值1999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三期第五次的「文化價值」組問卷資料,內容主要是根據第二期第五次調查進?小幅?的增添與修改,大部分保?下?的問卷題目,都維持原?的問法與答項,以?進??次間隔五?的變遷研究。二期五次文化價值組問卷的架構大致都延續下?,仍包含基本價值和各種價值,以及文化的認知與評估,對精緻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看法及評價。經過討?後,有刪減,也增加?新的題組。除背景變項之外,包含基本價值取向、道德與社會福祉、家庭與教養價值、生活態?、文化的認知與評估、對精緻與??通俗文化的看法與評價、科技態?。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至70歲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2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34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9年7月5日開始執行到同年9月15日。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48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1
5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9第三期第五次:宗教組1999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第三期第五次問卷二主題為宗教,延續第二期第五次的宗教主題,所要探討的是台灣民眾基本的宗教態度及其對宗教功能的認知與評價。本次調查除延續二期五次問卷二有關宗教信仰、宗教信念、宗教行為、宗教經驗及傳播行為、生活經驗等題組外,調查內容特別再針對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或一般靈修活動給予細緻的分類,亦對於宗教修行、命運相關書籍的閱讀等資訊設計新題組,有助於了解台灣多元的宗教現象。 本調查樣本年齡層為20至64歲,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方式進行抽樣,正式調查於1999年7月5日開始,9月中旬完成,以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訪問樣本數3741,成功樣本數則為1925。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2
5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0第四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2000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關於家庭、人際關係、心理狀況與休閒的問卷資料,調查主題盡可能保留三期一次的問卷題組,包括教育、傳播指標、宗教信仰、宗教行為與態度、人際關係與溝通、休閒活動與態度、教育價值與態度、教養方式與態度、家庭功能、生活感受、道德觀念、心理健康、心理需求、求醫行為、家庭結構、就業狀況、居住環境等,並增加可資比較研究的資料。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0案,膨脹後抽出3526個樣本。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執行之,於2000年7月開始執行到9月。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895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3
59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0第四期第一次:人際、休閒組2000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四期第一次綜合組的問卷資料,調查內容以跨科際的綜合調查為主,包括:社會、宗教、政治、文化、教育、大眾傳播、心理及精神醫學等學門的重要議題。此外,四期一次仍以前幾期的第一次調查為根據,並做部分修改。變更部份包括:(1)新增題組:全球化題組;(2)題目調整:政治部分議題,改為「總統選舉」相關題目;傳播部分議題,改問電腦使用、閱報習慣、看電視習慣、上網習慣。 此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鄉鎮、村里、個人)。以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調查,於2000年7月到9月間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完成的有效樣本數為1,960。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4
6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1第四期第二次:家庭組2001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本資料檔內容涵蓋家庭的各種主題,包括家庭結構、社會支持/交換、代間經濟移轉、社會網絡、夫妻網絡重疊性、家庭決策/經濟管理、奉養、家產分配、性別角色、婦?就業與工作史、擇偶、親屬網絡、壓力元、因應壓力方式、心理衛生、家庭/婚姻價值、婚姻品質、網際網?。 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6倍到2.1倍之間,共抽出3,659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01年7月開始執行至9月。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79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5
6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1第四期第二次:社會問題組2001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四期第二次的「社會問題」組問卷資料,社會問題是新的主題,但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過去調查中以及在國科會資助的社會意向調查(1990–1993)與中研院社會所推動以電話訪問進?的的社會意向調查(1999–)中,都包含?一些與社會問題相關題組。?考過去相關的題組之後,本計劃在社會問題組問卷規劃的各項主題包括社會問題整體性評估、犯罪與治安問題、家庭問題、高科技發展與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與經濟問題。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6倍到2.1倍之間,共抽出3,659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01年7月15日開始執行到同年9月10日。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52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6
6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1第四期第二次:失業組2001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由於台灣的失業?問題在本調查年廣受大眾關切,故有本資料檔的產生。資料檔是以失業者為受訪者,內容主要是探討受訪者失業的原因及相關因素、家人是否因此而外出工作,對政府採取的因應政策或措施的看法,和對目前就業環境的感受。 本資料之受訪對象為第四期第二次家庭與社會問題?組問卷受訪者中的失業者,或其失業的同住家人,且不限定受訪者年齡。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01年7月開始執行,至同年9月完成調查。實際完訪樣本數為427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7
63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2第四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2002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次計畫的問卷設計,主要是針對社會階層做調查。問卷基本?況、宗教信仰、教育經驗、職業?況等,大致沿用三期三次的題組,調整從業身份問項,使新的工作型態的測?可以納入。此外,刪除傳播指標題組,刪減或簡化謀職與介紹人、社會網絡、階級認同與意?等題組,保?二期三次生活型態等題組,並增加一些有關文化資本和消費?為的題項。 調查期間自2002年7月到2002年8月,採用分層三階段機率抽樣(階層、村里、個人),唯為使臺?市和高雄市之調查地區平均分布,將?以「區」為第一抽出單位,乃打破區界直接以?為第一抽出單位。母體為台灣地區18歲以上人口,調查方式為面訪,成功樣本數為1992。本次調查抽樣分層方式是依據?啟宏先生所著之「台灣?鄉鎮發展?型之研究」的分層原則,再加上?轄市、台?市、高雄市共分為十個層級。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8
6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2第四期第三次:性別組2002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採面對面訪問方式,於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期兩組問卷的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以五年為期規劃每年兩組獨立的問卷調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自2002年開始,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與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共同代表為國際社會調查計劃的國家會員。國際社會調查計劃係於美國基本社會調查計畫(GeneralSocialSurvey)的主導下,自1985年起,由14個國家開始進行國際比較研究計畫,是為ISSP(InternationalSocialSurveyProgram)。四期三次的調查也開始與其他37個國家同時以十五分鐘的共同題組「家庭與變遷中的性別角色」進行問卷訪問。國內學界研究者可利用這些資料進行跨國比較研究。 第四期第三次變遷調查問卷二為性別議題調查。除配合ISSP的「家庭與變遷中的性別角色(familyandchanginggenderrole)」問卷外,其他主題包括:一、性別化的身體意識,主要是探討個人意識的建立與傳播媒介、社會壓力和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二、性態度、性行為與色情消費。三、婦女參政。少數有關婦運與子女姓氏的題項散在上述三大題組中,另外還有基本狀況、教育狀況、職業狀況、個人與家庭收入、家庭結構、性別意識態度與生活作息等題組。 本調查樣本年齡層為18(含)歲以上中華民國國民,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另外,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因素干擾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乃採預先膨脹樣本數的方式因應,共計抽出合格樣本數3735人。正式調查自2002年7月15日開始,由訪員進行面對面訪問,於同年10月初完成,成功樣本數則為1983。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29
65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3第四期第四次:大眾傳播組2003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大眾傳播」組的問卷資料,調查主題延續二期三次與三期三次的問卷題組,包括一般傳播行為型態、傳播行為之實用性與世俗性、專門性與區隔性、以及傳播媒介之民主與自由化表現之評估。另隨著網?的快速發展,本次調查中加入網?傳播的主題,以「網?對民眾傳播?為的影響」為核心主題,發展出七個?同的子題,包括?位?差、網?使用之先決因素、網?使用與公民?與、網?使用、社會資本與政治信任、網?與公共?域、網?關係、網?消費傾向與?為等相關議題。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及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0案。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6倍到2.1倍之間,共抽出3,724案。因未達預定之完成案?,又加抽650案,共抽取4,374案。此外,又在成功樣本所屬的家戶中,加抽網際網?使用者樣本,計278案,所以最後總抽出樣本?為4,652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調查方式執行,於2003年8月開始執行到9月。最後,主樣本完成1,946案,「戶中加抽網際網?使用者」完成215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0
6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3第四期第四次:國家認同組2003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國家認同」組的問卷資料,調查題目除了配合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SocialSurveyProgramme,簡稱ISSP)的國家認同(NationalIdentity)題組之外,並探究其他課題。包括1.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的內涵:國家認同究竟是一種情感與理智的依附關係,一種意識型態與文化結構,還是一種制度性的日常共同生活方式?2.國家認同的多面向與多角度,像是身份歸屬感(belongingness)(包括民族歸屬、文化語言團體歸屬、國家情感等),對於「我團體」以及「他者團體」的想像界線;藉以探討台灣的國家認同,比較類似民族身份歸屬(具有集體記憶、認同,以及語言、文化的意義)?公民身份歸屬(具有民主以及政黨意義)?還是可用「愛國精神」、「國家民族的相對劃界」來說明?其他測量的主題還有(1)由鄰里、區域、國家而到跨國的親近性比較,測量所謂的全球性。(2)對於國家本土利益相對於全球化的看法。(3)關於多元文化主義的看法。(4)對於新移民的看法。(5)關於分離主義的看法。(6)歷史、集體記憶與個人記憶關連性問題,包括對重要政治事件、不同領導人所統治的時代等的看法。(7)個人的跨國經驗。(8)國家認同的從眾性、同質性。(9)國家認同的過去、未來、指涉性。(10)民主價值信念。(11)排外偏?。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及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0案。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6倍到2.1倍之間,共抽出3,743案(第一階段)。但由於訪問?況?佳、完訪?偏低,故於9月底另?加抽樣本648案(第二階段),含第一階段共抽取4,391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第一階段於2003年8月初開始執行到9月初,第二階段於2003年9月底開始執行到10月底。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16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1
6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4第四期第五次:公民權組2004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四期第五次的「公民權」組問卷資料,是根據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SSP)公民權題組,並增加一些適合台灣社會特殊情況的題目而編成。國際社會調查計畫核心題組,包括四個重要的部分。第一部分乃是公民對政治及民主制?、以及公民權?的賦予等面向的評估。第二部份包括:公民對所謂「好的公民」與「好的民主」的認知態?。第三部份強調民主的橫向面問題,主要也就是針對社會信任與社會資本等問題的測?。第四部分,測?公民的社會與政治?與。而台灣特定議題相關題組,包含?宗教?與、社會資本、選舉?與、統獨與?岸關係衍生的議題、全球化、本土化與外籍歸化、階級等議題。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6倍到2.3倍之間,共抽出4,012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04年7月5日開始執行到同年8月15日。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781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2
6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4第四期第五次:宗教文化組2004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第四期第五次問卷二主題為宗教與文化,為本主題的第三次調查,除延續第二期第五次及第三期第五次的問卷內容並經刪減修訂外,再加上文化組有關慈善態度與行為和價值取向的題組。調查目的為探討台灣民眾基本的宗教態度及其對宗教功能的認知與評價,並增進對台灣地區民眾宗教方面的了解。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年滿18歲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為研究母體,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方式進行抽樣,正式調查於2004年7月5日起至7月25日止,以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訪問樣本數3955,成功樣本數則為1862。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3
69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5第五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2005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五期第一次綜合組的問卷資料,調查內容以跨科際的綜合調查為主,包括:社會、宗教、政治、文化、教育、大眾傳播、心理及精神醫學等學門的重要 議題。此外,五期一次仍以前幾期的第一次調查為根據,做部分修改,以利觀察臺灣社會長期的變遷。變更部份包括:(1)新增題組:經濟態度與金錢行為題組; (2)題目調整:休閒態度題組改問到藝術場所參觀展覽次數、每星期運動或活動頻率、出外度假住一晚頻率及最長一次在外住宿的天數。(3)保留題目:金錢行 為題組及民主價值量表與四期一次綜合組相較,僅各保留4個題目與9個題目。 此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另外,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籍在人不 在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參考前三次調查每一分層的完成率估算膨脹比例,膨脹比率介於2倍到4倍之間,共抽出4,862個樣本。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 卷調查方式執行之,於2005年7月開始執行到09月。最後完成的有效樣本數為2,146。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4
7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5第五期第一次:工作與生活組2005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問卷調查以工作與生活為主,除了延續歷次問卷中關於工作與生活的題組,並加入ISSP年度調查主題「工作取向」,以及台灣社會近年來的發展與變遷。其主題包括:工作與社會、與工作相關的行為態度、非就業者相關議題、台灣社會的工作議題等。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16案,膨脹後抽出4862個樣本。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執行之,於2000年7月開始執行到9月。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895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5
7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6第五期第二次:家庭組2006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 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 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本資料檔內容,主要是延續每期第二次的固定主題「家庭」,並納入東亞社會調查 (East Asian Social Survey,簡稱EASS) 2006?的調查主題「家庭」。內容包括家庭結構、奉養態度、代間交換、教養方式和態度、性別角色、家務分工、家庭價值、婚姻觀、夫妻關係、孝道、夫妻關 係、家庭決策、擇偶。並有人格與社會讚許題。 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 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2倍到4倍之間,共抽出5,032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方式,於 2006年7月開始執行至同年9月,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102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6
7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6第五期第二次:公民與國家組2006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第五期第二次問卷二主題為公民與國家,為全新調查主題,主要參考台灣政府在政治、經濟及社會方面運作情形,參考國民對政府施政的反應來設計台灣公民對國家 角色期待方面的題組,並加入2005年ISSP政府角色的題組,以探討全球化的加速進行如何影響公民對於國家角色的期待、偏好與評價。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年滿18歲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為研究母體,以分層等機率三階段抽樣法進行抽樣,正式調查於2006年7月17日起至9月18日止,以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訪問樣本數5032,成功樣本數則為1972。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7
73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7第五期第三次:階層組2007張苙雲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 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 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次計畫的問卷設計,主要是針對社會階層做調查。本次調查除了保留前三次調查皆出現過且在階層研究中重要的題組之外,此次調查企圖探討近??社會階層變遷 的新興現象,新加入了三個主題:手足研究、投資消費和社會排除,還有兩個具延續性之重要階層議題:主觀階層信?和教育與??市場的?結。 調查期間自2007年7月到2007年9月,採用分層三階段機率抽樣(階層、村里、個人),母體為台灣地區18歲以上人口,調查方式為面訪,成功樣本數為 2040。本次調查抽樣分層有核心都市、一般都市、新興市鎮、傳統產業市鎮、一般鄉鎮、高齡化鄉鎮、偏遠鄉鎮等七個集群,再將高齡化鄉鎮和偏遠鄉鎮合併為 一?,合計?個分層。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8
7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7第五期第三次:休閒組2007張苙雲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 年推動,採面對面訪問方式,於1985 年成功完成第一期兩組問卷的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以五年為期規劃每年兩組獨立的問卷調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 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第五期第三次變遷調查問卷二以休閒生活為主題,是首次以整組問卷探討休閒議題。更以台灣社會變遷的趨勢為考量基礎,揭示台灣社會的休閒現狀,並加入國際社 會調查計劃ISSP 2007年調查主題「休閒與運動」題組做為國際比較的基礎。問卷中主要研究議程有三:第一部份是關於「現代休閒研究之意義」;第二部份為「休閒活動之主要 類型」:包括觀光旅遊、運動、休閒閱讀三類休閒活動;第三部份則以休閒滿意、休閒相關法律問題為主題。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年滿18歲及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即民國76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者)為研究母體,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另外,為避免拒 訪或其他因素干擾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乃採預先膨脹樣本數的方式因應,共計抽出合格樣本數4912人。正式調查自2007年7月16日開始,由訪員進行 面對面訪問,於同年9月底完成,成功樣本數則為2147。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39
75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8第五期第四次:大眾傳播組2008張苙雲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大眾傳播」組的問卷資料,調查主題延續二期三次、三期三次四期四次的問卷題組,包括一般傳播行為型態、傳播行為之實用性與世俗性、專門性與區隔性、傳播媒介之民主與自由化表現之評估、以及網路使用。另本次調查鎖定媒體使用的影響面與功能面,其中包括?個新子題:媒介使用型態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關?性;大眾媒介使用與外籍配偶形象的認知與評價;媒體、價值觀與消費;新媒體、傳統媒體在閱聽人於議題認知與態?的差?;支持限制媒介報導選舉民調:第三人效果與政黨認同的影響;產品資訊搜尋、購買通?與媒介取代等相關議題。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及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0案。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3倍之間,共抽出4,60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執行之,於2008年7月開始執行到9月。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80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0
7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8第五期第四次:全球組2008張苙雲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全球化與文化(簡稱「全球化」組)的問卷資料,亦是2008?東亞社會調查計畫(EastAsianSocialSurvey,簡稱EASS)規劃的調查主題(有92題是台灣、中國、日本和韓國共同的題組)。EASS共同題組包括:在地的文化活動,東亞特有的禮俗,父權概念、集體主義、內團體傾向、對權威的服從等方面的態?,對國家、市民社會與市場制?的想法,社會網絡,以及對東亞社會的認同等題目。全球化的測量則包括:飲食、娛?活動,與?同文化的接觸經驗,東亞區域內的交互影響,對全球化的認?,與重要國家之間的社會距?,外籍勞工與新移民,全球化相對於民族主義,及對全球化的總體評價等。並且,對一些重要的文化價值?為,以?個與全球化相關的態?與?為測量,包括社會距?,信任的形式,全球移民、差?政治與多元文化公民權,媒體與閱聽人的全球化。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及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000案。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3倍之間,共抽出4,60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08年7月開始執行到8月底。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67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1
7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9第五期第五次:社會不平等組2009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五期第五次的「社會不平等」組問卷資料,其中加入2009年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SSP)「社會不平等」題組,並參考台灣目前重要的社會議題,設計適合台灣情況的題組,據以探討台灣社會的各種不平等現象,並作為跨國比較之參考。問卷測量各種不平等面向,以探討面向間的關聯性。這些包括家庭結構與地緣效果,非認知能力、健康不平等、社會底層的存活策略。ISSP的核心議題則包括:不平等地位、結構認知、不平等歸因與態度、及社會流動的機制等。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3倍到3倍之間,共抽出4,488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10年7月19日開始執行到同年8月23日。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26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2
7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09第五期第五次:宗教組2009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五期第五次問卷二主題為宗教信仰與文化,為本主題的第四次調查,除延續第二期第五次、第三期第五次以及第四期第五次的問卷內容,包括如個人社經背景資料、宗教信仰、宗教經驗、宗教行為、慈善團體行為等,並經刪減修訂後,新增文化及價值調查、靈性及靈修等題組,以瞭解社會變遷過程中有形的宗教團體靈修與個人靈修之間的消長及關係;另外再加入國際社會調查(ISSP)2008年宗教的核心題組,以做為國際比較的基礎。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年滿18歲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為研究母體,以分層三階段隨機方式進行抽樣,為確保足夠的成功樣本數,以1.3至3倍的比率膨脹樣本進行抽樣,共抽出4,448案。正式調查於2009年7月19日起至8月23日止,以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最終成功的樣本數則為1,927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3
79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0第六期第一次:綜合組2010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一次的綜合組問卷」資料,問卷內容原則上以五期一次的問卷為依據,主要包括個人基本社經背景、宗教信、全球化議題、對工作及社會期望、人際關係、生活感受、民主價值與認知等,另在傳播行為增加網路使用及日常與認識的人聯絡的方式,教育價值與態度題增加子女教養方式,宗教題增加了網路抽靈籤、神籤或祈福行為及參與靈修活動之經驗等題項。 本計畫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3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018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10年7月12日開始執行到同年9月20日。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895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4
8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0第六期第一次:環境組2010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為「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一次:環境組(問卷二)」問卷資料,問卷設計上納入2010年ISSP環境題組,並依過去社會變遷計畫關於環境的相關題目與目前國內的環境議題,設計增補題目,問卷內容包括對環境議題的認識、對環保與經濟發展的態度、政府在環境議題應扮演的腳色、居家環境與生活經驗、對天災與氣候變遷的認識、環境行為、生活品質、個人社經背景資料等,以探討民眾對環境的信念、態度與行為間關係。 本計畫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3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602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10年7月12日開始執行到同年9月20日。最後,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209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5
8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1第六期第二次:家庭組2011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內容主要是延續每期第二次的固定主題「家庭」,並參考台灣目前重要的社會議題,新增可反映社會現象的指標性題目。內容包括家庭結構與背景、家庭價值、性別角色、婚姻觀、生育價值、奉養與居住安排、代間交換與支持、代間關係品質、教養方式、親職感受、親子衝突與因應、家務分工、家庭決策、婦女工作與就業、婚姻調適與滿意。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正向與負向的家人互動題,呈現在與子女互動、夫妻關係及家庭衝突的題組中,並加入對家務分工「主觀公平感受」題。 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第一波正式調查對象為18至71歲民眾,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3倍之間,共抽出4,052案;第二波正式調查對象為72歲以上民眾,在正式調查的訪問地區中採等距抽樣法直接抽取個案,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5倍之間,共抽出358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方式,並且使用平板電腦以及電腦輔助面訪調查系統(ComputerAssistedPersonalInterviewing,以下簡稱CAPI)進行訪問,第一波調查於2011年7月17日至8月28日間執行,第二波調查於2012年2月25日至4月29日間執行,第一波實際完訪樣本數為1939案;第二波調查成功樣本數為196案,共2135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6
8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1第六期第二次:健康組2011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新議題「健康與醫療照顧」,「健康與醫療照顧」問卷除加入東亞社會調查EASS2010和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SSP2011的健康(Health)題組外,並參考變遷調查各年度與健康醫療相關的題目,設計適合台灣情況的題組,以延續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內容包括:居住環境、對醫療系統與醫生的評估、醫療資源分配、健康狀況、健康資訊、價值與認知、個人狀況評估、基本資料、工作狀況等。 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第一波正式調查對象為18至71歲民眾,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3倍之間,共抽出4,052案;第二波正式調查對象為72歲以上民眾,在正式調查的訪問地區中採等距抽樣法直接抽取個案,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5倍之間,共抽出358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方式,並且使用平板電腦以及電腦輔助面訪調查系統(ComputerAssistedPersonalInterviewing,以下簡稱CAPI)進行訪問。第一波調查於2011年7月17日至8月28日間執行,第二波調查於2012年2月25日至4月29日間執行,第一波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05案;第二波調查成功樣本數為196案,共194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7
83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第六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2012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六期第三次的『社會階層組』問卷資料,除了保留前四期社會階層問卷的部分題目外,也參考目前台灣重要的社會議題,新增可以反應社會現象的指標性題目,並加入EASS2012「社會資本」題組,內容包括:教育狀況、職業狀況、EASS2012題組(志願團體的參與、人際網路、社會支持、公民參與、社會信任、投資理財)、階級與選舉行為、家庭結構與心理狀態等。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052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方式,調查於2012年7月開始執行至同年10月,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134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8
8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第六期第三次:性別組2012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為第六期第三次的『性別組』問卷資料,加入ISSP2012「家庭與性別角色」主題,並綜合國外研究趨勢與國內研究方向,針對台灣社會設計拒觀察長期變遷價值的題組。內容包括:教育狀況、職業狀況、ISSP2012核心題組、性別角臊態度、婚姻育兒態度、子女照顧、家務分工、家庭與工作衝突、家庭與工作生活滿意度、政治參與、子女姓氏、監護權、性傾向、外遇、主觀社會地位、收入狀況、家庭結構等。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數,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5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052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訪問方式,調查於2012年7月開始執行至同年10月,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72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49
85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3第六期第四次:風險社會組2013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是第六期第四次的「風險社會組」調查資料,為變遷調查的新主題,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面向進行討論:第一,食品衛生。如基因改造產品、食品添加物帶來對醫療、健康、生態的直接變革衝擊;第二,傳染病。環境污染、傳染疾病如禽流感、SARS、狂牛症等造成全球「環境荷爾蒙」(POPs)流通與迅速擴散;第三,災難。全球劇烈氣候變遷也造成世界各地逾越既有科學評估尺度的災難,而造成對人們生命與財產重大的威脅與風險。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47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10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12年7月15日開始執行到同年10月14日,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05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0
8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3第六期第四次:國家認同組2013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一九八三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調查的主要目的在經由抽樣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進行有關社會變遷之研究分析。在基本調查研究的設計上,是以間隔五年為原則,從事貫時性之調查,以集得可做兩個時間點以上之比較分析,達到探究社會變遷為重要目標。 本資料檔為第六期第四次的「國家認同組」問卷資料,加入ISSP2013「國家認同」核心題組,綜合國外研究趨勢與國內研究方向,問卷內容特別關注在:一、兩岸關係、與兩岸關係有關的公共政策、以及台灣/中華民國的「認同」問題,究竟是否具備了難以化約的基本價值,抑或是具備了視現實而轉變的集體意識。二、在個人變項測量方面,特別考慮到個人與全球「移動」、兩岸跨境的聯繫的密度、廣度、與重要性等。三、為理解個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歷程轉變,加入了「政治世代」的想法。 調查時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18歲以上民眾為研究母體。利用分層等機率三階段(層級,村里,個人)抽樣,為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如拒訪等)導致無法達成預計案?,以膨脹樣本的方式進行抽樣,抽出的所有個人都必須經過訪查;膨脹比率介於1.47倍到2.5倍之間,共抽出4,104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2012年7月15日開始執行到同年10月14日,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072案。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1
8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4第六期第五次:公民權組2014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 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 (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 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 查已經累積54份調查、共113,327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六期第五次調查(簡稱六期五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公民權主題延續四期五次調查,並加入ISSP 2014 Citizenship核心題組,問卷內容包括:基本狀況、教育狀況、ISSP 2014核心題組、2014建議題組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全球化與新公民權、社會網絡與生活狀況、國家與政黨、工作狀況等,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875份。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 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2
8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4第六期第五次:宗教與文化組2014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 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 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 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 積54份調查、共113,327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六期第五次調查(簡稱六期五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宗教與文化」主題除了延續五期五次的調查外,有鑑於宗教與文化乃密切相關,以及本土社會民 間宗教的特性,問卷內容包括:基本狀況、宗教信仰、宗教態度、個人的宗教行為、術數與法術、慈善團體的行為、社會議題、文化價值取向、慈善觀念、對各類文 化的認知與評估、日常生活與個人及家庭狀況等,共計成功完訪1934份問卷。六期五次調查,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 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3
89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5第七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2015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56份調查、共117,392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一次調查(簡稱七期一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綜合問卷」是第一個進行第七波調查的問卷。七期一次的問卷設計中,有些題組進行部分調整,有些則進行較大的調整,對保留的題目,則盡量維持原來的題幹與答項,以利長期比較,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2,034份。主題二「工作與生活」是本計畫執行第二次的主題,首次調查為十年前之五期一次工作與生活組問卷。本年度的工作與生活組問卷參考2005年的問卷設計原則,並加入ISSP 2015年「工作取向」以及EASS 2014年「工作生活」的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2,031份問卷。七期一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4
9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5第七期第一次:工作與生活組2015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56份調查、共117,392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一次調查(簡稱七期一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綜合問卷」是第一個進行第七波調查的問卷。七期一次的問卷設計中,有些題組進行部分調整,有些則進行較大的調整,對保留的題目,則盡量維持原來的題幹與答項,以利長期比較,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2,034份。主題二「工作與生活」是本計畫執行第二次的主題,首次調查為十年前之五期一次工作與生活組問卷。本年度的工作與生活組問卷參考2005年的問卷設計原則,並加入ISSP 2015年「工作取向」以及EASS 2014年「工作生活」的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2,031份問卷。七期一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5
9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6第七期第二次:家庭組2016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面訪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2016年年底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58份調查、共121,382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2016年第七期第二次調查(簡稱七期二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家庭」進行第六波調查。七期二次的問卷設計中,除了以五期二次和六期二次問卷小組所決定出的核心題組外,另納入EASS 2016年「家庭」的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2,024份。主題二「公民與國家」是延續十年前的主題,首次調查為十年前之五期二次公民與政府角色組問卷。本年度的公民與國家組問卷參考2006年的問卷設計原則,並加入ISSP 2016年「政府角色」的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1,966份問卷。七期二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R090056
9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6第七期第二次:公民與國家組2016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面訪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2016年年底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58份調查、共121,382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2016年第七期第二次調查(簡稱七期二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家庭」進行第六波調查。七期二次的問卷設計中,除了以五期二次和六期二次問卷小組所決定出的核心題組外,另納入EASS 2016年「家庭」的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2,024份。主題二「公民與國家」是延續十年前的主題,首次調查為十年前之五期二次公民與政府角色組問卷。本年度的公民與國家組問卷參考2006年的問卷設計原則,並加入ISSP 2016年「政府角色」的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1,966份問卷。七期二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7
93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7第七期第三次:社會階層組2017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面訪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0份調查、共125,254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三次調查(簡稱七期三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社會階層」邁入第六波調查。七期三次的問卷設計中,除了以五期三次和六期三次問卷小組所決定出的核心題組外,另參考2005年變遷附加專題「東亞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研究」以及1996年三期二次問卷二東亞比較調查問卷,納入生命歷程的題組,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917份。七期三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限制版資料釋出調查地區村里編號,與受訪者行職業開放題(公司名稱除外)與學校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8
9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7第七期第三次:網路與社會資源組2017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0份調查、共125,254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三次調查(簡稱七期三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二「網絡與社會資源」是延續二十年前的主題,首次調查為三期三次社會網絡、社區組問卷。本年度的問卷參考1997年的問卷設計原則,另外納入ISSP 2017年的「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Resources III」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1955份問卷。七期三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59
95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8第七期第四次:宗教組2018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2份調查、共129,057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四次調查簡稱(七期四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其中「宗教」主題邁入第六波調查,依照變遷慣例,原定每隔五年(2019年)調查一次,為配合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簡稱ISSP)2018年宗教題組的資料整理及繳交時程,本次調查提前一年進行,達到與國際調查同步進行的核心目的。「宗教」組主要延續六期五次(2014年)問卷二「宗教與文化」內容,並涵蓋ISSP 2018年的「Religion IV」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842份。七期四次調查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0
9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8第七期第四次:全球化與文化2018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2份調查、共129,057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四次調查簡稱(七期四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其中「全球化與文化」主題是延續十年前的主題「全球化與文化」組,另外納入東亞社會調查(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簡稱EASS)2018年的「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1,961份問卷。七期四次調查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調查地區村里編號,與受訪者行職業開放題(公司名稱除外)與學校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1
9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9第七期第五次:社會不平等組2019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4份調查、共132,916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五次調查簡稱(七期五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社會不平等」是延續十年前的主題「社會不平等」問卷內容,並涵蓋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簡稱ISSP)2019年的「Social Inequality V」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926份。七期五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2
9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9第七期第五次:科技與風險組2019傅仰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4份調查、共132,916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七期第五次調查簡稱(七期五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二「科技與風險」是延續六期四次問卷二的主題「風險社會」,並另外設計新增與科技相關的風險題目,共計成功完訪1,933份問卷。七期五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3
99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0第八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2020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6份調查、共136,610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一次調查(簡稱八期一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綜合問卷」是第一個進行第八波調查的問卷,問卷設計延續五年前的問卷內容,僅進行部分調整,對保留的題目,則盡量維持原來的題幹與答項,以利長期比較,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855份。八期一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4
10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0第八期第一次:環境組2020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台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台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6份調查、共136,610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一次調查(簡稱八期一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二「環境」是延續十年前的主題「環境」問卷內容,並涵蓋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簡稱ISSP)2020年的「Environment IV」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1,839份問卷。八期一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台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台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5
10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1第八期第二次:家庭組2021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臺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臺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8份調查、共139,787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二次調查(簡稱八期二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家庭」進行第七波調查,問卷設計以既有的核心議題為基礎,進一步加以檢視調整,並納入新興議題,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573份。八期二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臺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臺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6
102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1第八期第二次:健康與醫療照顧組2021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科技部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臺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臺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68份調查、共139,787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二次調查(簡稱八期二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二「健康與醫療照顧」是延續十年前的主題「健康與醫療照顧」問卷內容,並涵蓋東亞社會調查(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簡稱EASS)2020年的「Health」與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簡稱ISSP)2021年的「Health and Health Care II」核心題組,共計成功完訪1,604份問卷。八期二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臺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臺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7
103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2第八期第三次:階層組2022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 年推動,1985 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臺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臺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70 份調查、共143,255 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三次調查(簡稱八期三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社會階層」進行第七波調查,本期主要是延續六期三次(2012 年)的主題「社會階層」問卷內容,並涵蓋東亞社會調查(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簡稱EASS)2022 年的「Network Social Capital」,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739 份。八期三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臺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臺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8
10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2第八期第三次:性別組2022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 年推動,1985 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臺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臺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70 份調查、共143,255 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三次調查(簡稱八期三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二「性別」亦是延續十年前六期三次的主題「性別」問卷內容,並涵蓋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簡稱SSP)2022年的「Family and Changing Gender Roles V」核心題組,此次為執行第三次調查,共計成功完訪1,728 份問卷。八期三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臺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臺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社會變遷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行職業開放題(不含公司名稱)與調查地區村里編號。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進一步分析使用。

R090069
105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3第八期第四次:國家認同與公民權組2023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臺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臺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72份調查、共146,530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四次調查(簡稱八期四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一「國家認同與公民權」進行第三波調查,本期主要是延續六期四、五次(2013年與2014年)的主題「國家認同」與「公民權」問卷內容,並涵蓋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簡稱ISSP)2023年的「National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共計成功完訪問卷為1,563份。八期四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臺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臺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R090070
106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3第八期第四次:宗教組2023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收藏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下簡稱「變遷調查」)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臺灣代表性樣本的調查,並從1990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一共有五個固定主題),從事重複橫斷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另外一份問卷則有彈性地採用不同的研究主題。調查主要目的在經由隨機抽樣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提供學術界研究分析臺灣社會的長期變遷,並和國際調查接軌,進而掌握全球化的趨勢。到目前為止,變遷調查已經累積72份調查、共146,530人次的面訪資料。
本年度第八期第四次調查(簡稱八期四次)依例分為兩個主題進行。主題二「宗教」是延續五年前七期四次的主題「宗教」問卷內容,此次為執行第七次調查,共計成功完訪1,726份問卷。八期四次兩個主題的問卷,在保有對臺灣社會現象的本土關懷之外,也同時擴展與國際學術界比較研究的機會,變遷調查所累積的調查資料也持續完全公開,提供探究臺灣社會長期變遷最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基礎。

R090071
107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8王天苗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收藏
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Special Needs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SNELS)受國科會補助,自2007年起開始建置,規劃以六年時間,有系統地收集學前、國小、國中、高中職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的長期追蹤資料。SNELS主要目的除了可分析國內身心障礙教育實施的現況與發展趨勢之外,亦公開供特殊教育及相關專業領域研究人員使用,以進行各項主題分析。 基於建置概念及多階段資料收集的設計,SNELS調查範圍涵蓋台灣地區幼兒園所、一般學校(包括國小、國中、高中職)、特殊學校、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縣市教育局(處)。除以問卷調查取得資料之外,還經由教師取得學生的評量資料。 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限制版】 新增地區別變項,可識別縣市資訊。
R100001
108太陽花運動參與者調查2014陳婉琪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None收藏
2014 年3月18日因「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爭議而爆發「太陽花運動」,直至4月10日該運動告一段落前後共歷經23天,在此期間為數不少的學生與社會人士在立法 院周圍地區進行靜坐抗議。為了對這波學生(公民)運動的參與者有進一步的瞭解,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啟動一個臨時性的問卷調查計畫。由於事件爆發突然,籌 備時間緊迫,整個計畫的執行,如問卷的設計與發放,資料處理等工作,主要由系上部份師生及系友志願擔任。 調查期間為該年3月25日深夜至3月29日下午,抽樣方式採系統抽樣。每天從清晨六點開始,區分六個時段,一個時段四個小時。立法院內外區分四個區塊:濟 南路、青島東路大門東側、青島東路大門西側及立法院庭院內(顧及研究倫理及可行性等問題,於26日十時起放棄庭院內此區塊,並於27日新增林森南路8巷及 鎮江街兩個小區域)。每個區塊於每個時段派出訪員二至三人,每16人抽取一人(註:16此數字乃事先以預計得到一千份樣本來推估),對抽出樣本進行一對一 面訪,邀請對方填寫簡短問卷。進行至29日深夜結束調查,共抽出樣本1,005人,16人拒訪,實際完成份數為989份,完訪率98.4%。(不過,如前所述,由於立法院庭院內樣本不多,樣本代表性僅能推論至「立法院外的靜坐參與者」,不宜將核心行動者包括在內。) 註: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有部份變項不對外提供,而改以新增分組過後之變項,或保留原變項但修改受訪者答案的方式提供,並分為「標準版」與「限制版」供使用者視需要下載/申請使用,請參考「資料使用說明」。
R110001
109109年原住民族企業狀況調查2021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企業狀況調查收藏
為創造有利於原住民族產業與經濟發展環境,原住民族委員會透過原住民族企業普查,蒐集原住民族企業現行營運情形,全面性、系統性地蒐集原住民族經濟產業發展需求資訊,建立原住民族企業經營狀況基礎資料,作為原住民族產業經濟政策制定的參考。 以臺灣地區及金門、連江縣為調查範圍,針對所有原住民族企業進行全查,調查名冊資料來源為經濟部商業司,截至109年底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原住民族企業家數共16,475家。本計畫原住民族企業採廣義認定,凡企業負責人具原住民族身份者即屬之。調查方法以「實地訪查」為主,另輔以電話訪問、傳真、網路填卷等其他管道回收。調查執行時間為110年7月24日至111年3月31日,成功訪問9,011家原住民族企業。調查內容涵蓋基礎面(企業及負責人基本資料、原住民族文化應用)、營運面(企業營運狀況、原住民族產業網絡、創新與數位科技應用)、政策面(金融服務與產業輔導需求)等三大方面資訊,共分10大主題。 原住民族企業狀況調查【限制版】 限制版資料提供受訪者及其配偶完整「族別」變項。
R120001
110莫拉克颱風社會衝擊與復原調查(第五期)2019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調查資料收藏
莫拉克颱風於2009 年重創台灣,該颱風事件造成超過700 人死亡(含失蹤),經濟損失估計近2 千億元,為歷年最嚴重的颱風災害事件。為徹底了解災民的災害衝擊及復原狀況,已於2010、2011、2012、2015 年進行災後追蹤面訪調查,其對象為因莫拉克颱風侵襲,導致房屋毀壞不堪居住,向社會局申請安遷救助金之家戶。 2019年為莫拉克颱風災後第10 年,辦理第五次面訪作業,本期同樣延續前幾期調查所關心的面向,包含住所、就業、生活、身心健康等復原情況、相關需求與社會支持,另新增減災作為題組,可與第一期資料做比較。同時因為災後10 年,增加近三年撤離作為等題目,瞭解災戶近期遭遇颱風豪雨災害侵襲的情況。以及新增中研院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中,針對重建政策意向的題目,可幫助瞭解災民與非災民對於重建政策意向上的異同。 調查時間自2019 年7 月01 日至2019 年08 月31日止。本期調查共完成1,300 份有效問卷,完訪率86.8%。 除了提供給一般會員使用的標準版之外,另有限制版資料釋出含調查地區村里編號與永久屋社區名稱等資料,提供有相關需求的使用者申請進一步分析使用。
R130001
什麼是限制性資料?

們常常會遇到研究人員這樣跟我們說:「我的資料太敏感,可能不方便釋出…」。所謂資料太敏感 (sensitive),簡單來說,就是資料中包含可直接辨識變項 (Direct identifiers) 或間接辨識變項 (Indirect identifiers)。什麼又是直接辨識變項和間接辨識變項呢?

直接辨識變項,例如:身份證字號、地址、電子郵件…等,這些資訊會直接暴露受訪者的身分。而間接辨識變項,例如小於「區」的地理資訊、時間單位(月、日)、疾病史…等,這些資訊不會直接暴露受訪者的身分,但綜合資料中的某些變項後,就有可能洩漏受訪者的敏感資訊。為顧及個人隱私及保護受訪者,SRDA在釋出任何一筆資料前,一定會刪除直接辨識變項。若資料中含有間接辨識變項且富有研究價值,我們就會遵守限制性資料的管理規範,並提供給SRDA會員申請使用。

SRDA已經釋出及管理限制性資料超過20餘年,SRDA會員必須提出申請及通過專業的審查,並在遠距服務 (Remote) 或現場使用 (Onsite) 等安全的環境下方可使用限制性資料。

SRDA限制性資料保護網

當研究人員或資料捐贈者要透過SRDA釋出資料時,SRDA會與他們共同討論資料的統計揭露風險 (Statistical Disclosure Risk),以決定該資料的釋出方式為公共版、會員版或限制版。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目標始終是提高數據的可用性,同時充分地解決敏感訊息被披露的擔憂。

限制性資料保護措施
如何申請

只要是SRDA會員都可以提出申請,申請人須於SRDA網站先將資料加入MySRDA追蹤清單後填寫申請表,完成後送交本專題中心進行審核,審核結果將以電子郵件通知。

限制性資料申請流程
遠距∕現場使用說明
限制性資料使用說明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115201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886-2-27871829
Email: srda@gate.sinica.edu.tw
Copyright © 2024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我知道」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