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年10月8日
最後更新:2024年10月1日 10:45
點擊次數:60
近期由37名死囚共同聲請的死刑釋憲案,針對死刑制度是否違反《中華民國憲法》進行討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除了死刑議題,面對各界討論許久、具有爭議性的重大政策,除了向司法院大法官提出釋憲申請,民眾傾向如何解決呢?
(照片來源:司法院)
根據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TaDELS)「台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的調查,長期以來,半數以上的民眾皆認為,當重大政策產生爭議時,應透過公投解決,顯示對公投高度期待。自2004年以來,臺灣已辦理過5次全國性公民投票,議題橫跨經濟、環境、教育、國內與國際政治等面向,2018年更有高達7項的公投議題,包含「非民法保障同性共同生活」、「東奧正名」等。歷年20案公投中,有7案通過、13案遭否決,當支持的議題未通過時,公投結果會改變民眾對於公投的期待嗎?
除了公投,民眾對於解決重大政策爭議的方式並非沒有改變。「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1)」(2022)顯示,有23.6%的民眾認為,面對爭議性政策時應由司法院大法官處理。但在「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5期 (1)」(2018)調查中,選擇司法院大法官的比例低至不到1成,更多人選擇應由立法院、總統處理。然而,最新的調查結果,選擇總統的比例僅剩1.4%。
民眾對於由哪個機關或程序解決重大政策爭議的變化,與台灣社會的發展背景有何關聯?公投作為一種表達民意的工具,能否繼續承擔重大政策的決策責任呢?
參考訊息
Mor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