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年7月24日
最後更新:2024年7月4日 09:52
點擊次數:145
我們大腦總部裡,除了「快樂、憂愁、厭惡、恐懼、憤怒」基本情緒外,隨著年紀增長,我們還會產生「焦慮、羨慕、倦怠、害羞」等自我意識情緒(self-conscious emotions)。這些情緒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隨著認知發展、自我覺識(sense of self)以及與他人互動的回饋,了解外在標準與規則後逐漸形成。
「恥感」也屬於具有自我評價意涵的情緒之一,通常在個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或表現不符合社會標準或期望時產生。根據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的調查,台灣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覺察恥感,且隨著年齡快速發展。藉由家長觀察子女的行為,發現1歲時,已有近1成的孩子(9%)會因做錯事而覺得丟臉;2歲時,有超過一半的孩子(52%)會感到羞恥;4、5歲時,僅有極少數的孩子(分別為4%與3%),從未表現出覺察恥感的情形。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指出,當人做錯時,通常會有出現羞恥、愧疚或罪惡感,驅使人願意認錯的,往往是罪惡感,而當我們感到羞恥時,常常想要逃避、不敢直接面對錯誤。因此,面對小孩的教養問題,家長需要思考在指責孩子時,引發孩子的是愧疚或是羞恥層次?學習分辨羞恥與愧疚,釐清兩種情緒後,將能懂得自我防衛的尺度,也更能有承認錯誤、承擔後果的力量。
重要的是,恥感情緒並不是負面的,而是成長過程中理解和遵循社會規範的重要部分,藉由正向的引導和支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地發展這種情緒,對自我評價有更多的認識,從而促進社會化進程。
參考訊息
KIT第二十六期電子報|https://kit.hdfs.ntnu.edu.tw/CN/Newsletter_content.aspx?es=62
陳品皓:分辨愧疚與羞恥,有助孩子承認錯誤|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367
More news